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現代傳感技術給農田“開處方”

  • 發佈時間:2016-01-09 02:31:0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感測器一“轉”,就能監測農田肥水情況?無人機一“瞄”,就能判斷作物生長走勢?手機一點,就能實時獲得量化的施肥建議?南京農業大學一項最新的“網際網路+農業”科技——稻麥生長指標光譜監測與定量診斷技術,實現了為農田實時“開處方”,並在1月8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現代看苗診斷:“人眼”變成了“機械眼”

  “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監測肥水、病蟲害等情況,傳統的是農技人員‘拍腦袋’‘憑經驗’,常常錯過‘診療期’”。

  南京農業大學田永超教授向記者介紹,項目組研發的現代看苗診斷技術就是針對這些缺點逐一突破。其原理是根據作物吸收太陽光的情況,葉綠素含量高的作物,吸收的相關可見光多,反射的光譜就少,從而製作出“反射光譜庫”,構建“光譜”與作物生長關係模型;同時研製攜帶型和機載式的監測診斷設備,通過在農田感測器、無人機上安裝“機械眼”,實現從點到面的數據傳輸和監測覆蓋。

  “革新後的技術優勢明顯,一是更加客觀、精確,從人眼看變成感測器看,能夠消除大量的經驗性誤差;二是更加快速,以往通過對化驗葉綠素,最起碼要10天的週期,等化驗結果出來,最佳施肥施藥期已過,現在是‘實時’監測,農戶只需手機下載相關軟體,足不出戶就可以實時查收作物監測情況以及量化的施肥建議;三是適應規模化農業的發展趨勢,未來農業必將走適度規模的發展道路,規模就帶來需求,無人機等領先技術的應用將為規模化、機械化、大面積農田的作物監測提供精確的分類指導。”

  動態設計生産軌跡:作物生長的“營養師”

  説到此項技術的創新點,田永超為記者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專業的營養師,會根據人的不同年齡階段,定制相應的體格指數、體質標準,我們做的則是針對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特定的水肥需求情況,通過軟體建模,動態設計其生産軌跡。”

  項目牽頭人,南京農業大學曹衛星教授,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到南農,從2000年起來,帶領團隊潛心研究“稻麥生長指標光譜監測與定量診斷技術”。

  “我們的項目歷時16年,之前做的是‘基肥’的精確定量研究,即在作物下田之前,給出合適的水肥使用量指導,近年來,主要針對‘追肥’,即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實時監測。”

  田永超告訴記者,項目組借助自主研發的作物生長監測診斷系統、生長監測診斷儀、農田感知與智慧管理平臺等軟硬體産品,以作物長勢分佈圖、肥水處方圖、産量品質分佈圖等為主要應用形式,為農戶繪製出簡便實用的作物生長“營養圖”。

  智慧農業:催生“電腦+農學”複合人才

  既然做的是“網際網路+農業”,自然少不了“電腦+農學”的複合人才加盟。

  “從軟體到硬體,從實時診斷到定量調控,核心技術都是由團隊成員自主設計完成。”田永超介紹起這支具有複合專業背景的現代農業科技團隊,不無自豪。“我們團隊現有核心成員11人,專業背景涉及電腦、遙感、地理資訊系統、農業工程等不同學科門類,在人才培養上,通過與植物保護學院、資訊科技學院的合作,實現交叉性複合型人才的自主培養。”

  “智慧農業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屬於應用研究型學科,從基礎理論到應用推廣,橫跨農業的上、中、下游,我們的研究既強調攀登理論前沿,又強調對接産業需求、提升團隊成員的實踐創新能力;既要能發表具有理論突破的論文,又要能發明專利,推出實用創新型産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