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水稻用藥減量抗性治理是關鍵

  • 發佈時間:2015-08-20 02:31:3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騰飛

  作為我國農藥用量最多的作物,水稻每年殺蟲劑使用量佔農藥總用量的10%,佔農用殺蟲劑使用量的27%。近年來,以稻飛虱和二化螟為主的水稻害蟲抗藥性迅速上升,導致即便增加用藥量和用藥次數也難以達到理想防效。抗性治理成為水稻用藥減量的關鍵,而殺蟲劑的科學合理使用則對抗性治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張曉霞攝

  殺蟲劑誰更優比武一見高下

  眼下正是水稻病蟲害防治高峰期,8月13日,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陡崗鎮朝陽村的水稻田裏,上演了一場水稻殺蟲劑的“大比武”。這裡是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作物害蟲抗藥性監測及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組聯合全國農技中心設立的水稻害蟲抗性治理試驗示範區,連片的水稻田被分割成多個區域,分別施用具有不同特點的殺蟲劑,包括防治第三代稻飛虱的26種藥劑、防治第二代二化螟和第三代稻縱卷葉螟的各15種藥劑,這些藥劑哪個防效佳、哪個藥效差,高下立見,對比直觀又有説服力。

  記者從對比實驗結果表上看到,防治第三代稻飛虱的藥劑中,23種殺蟲劑藥後10天防效都達到了85%以上,效果比較理想,其中蟲胺、噻蟲胺、氟啶蟲胺晴效果較為突出。防治第三代稻縱卷葉螟低齡幼蟲的藥劑中,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等10種藥劑防效都在90%以上。防治二代二化螟的藥劑中,毒死蜱、殺蟲單、三唑磷等藥劑防效明顯差于氯蟲苯甲酰胺為代表的雙酰胺類殺蟲劑。

  和試驗區相鄰的還有農戶自防區,記者看到,應用高效殺蟲劑防治的田塊水稻挺拔茁壯,長勢喜人,而農戶自防區的水稻高矮不一,葉片有青有黃,特別地塊出現了稻飛虱危害導致的“冒穿”現象。

  防得好和防得不好産量上會差一大截,不同藥劑之間差別也很大。“雖然從水稻長勢上看不出那麼大的差別,但用三唑磷、殺蟲單、殺蟲雙這些老品種,每畝用量要用100多毫升,防效僅為百分之六七十,而用一些新型高效藥劑每畝只需要十幾毫升,防效好、持效期長,還能大大減少農藥用量。”全國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張帥向記者介紹説。

  抗性快速上升治理刻不容緩

  記者了解到,在水稻害蟲的防治上,殺蟲劑的選擇尤為重要,不光是因為防效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延緩害蟲抗藥性的發生。在當天下午全國農技中心與“作物害蟲抗藥性監測及治理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組聯合舉辦的全國水稻殺蟲劑科學安全使用技術培訓班上,來自多家科研院所的8位植保專家介紹了水稻重大害蟲抗藥性的最新發展動態和治理對策。

  華中農業大學作為項目的執行單位之一,2012~2014年對湖北省17個褐飛虱田間種群的抗藥性進行了監測,結果表明,褐飛虱已經對吡蚜酮、噻嗪酮、吡蟲啉産生了高水準抗藥性,對噻蟲嗪産生了中等水準至高等水準抗藥性。不光是湖北,在我國其他稻區,水稻害蟲抗藥性快速上升都成了不容忽視的事實。

  “稻飛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蟲之一,目前褐飛虱幾乎已經對全部常用殺蟲劑産生了抗藥性,治理稻飛虱的抗性刻不容緩。”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李建洪教授認為,抗性治理的關鍵是早期預警,只有在抗藥性水準顯著上升之前採取措施,才能有效地延緩抗性發展。做好害蟲抗藥性監測可以及時、準確地掌握害蟲的抗性分佈及抗藥性水準變化,篩選出可替代的農藥品種,指導輪換用藥。

  張帥告訴記者,我國水稻病蟲害每年發生面積達16億畝次,年防治面積25億畝次,是用藥防治面積最大的作物。水稻害蟲防治過程中,由於農民存在盲目用藥、過量用藥等問題,長期大量單一用藥致使水稻害蟲特別是稻飛虱、二化螟抗藥性快速上升,藥劑防效越來越差。針對當前水稻害蟲抗藥性發生的嚴峻形勢,亟需改變以往的用藥模式和習慣,強化對農民安全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指導。

  延緩害蟲抗性用藥大有講究

  害蟲抗藥性上升不僅會使原本有效的藥劑防效下降,還會徒增用藥量和用藥次數,增加防治成本。怎樣才能有效延緩和治理抗性?多位專家強調了科學合理使用殺蟲劑的重要性,尤其要避免長期單一使用一種藥劑。

  “過度依賴單一作用機理的産品、使一種害蟲長期暴露在一種(類)藥劑下,都可能産生抗藥性,害蟲的抗藥性是可以通過多種手段來防止或延緩的,優化農藥使用技術是抗性治理的關鍵。”中國雙酰胺類殺蟲劑工作小組主席胡全勝建議,不要在一個作物生長季連續使用同一作用機理的農藥産品,也不要對同一種害蟲的連續世代使用同一作用機理的農藥産品。

  “一定要維持藥劑品種的多樣性,便於選擇藥劑進行合理用藥。”南京農業大學植保學院韓召軍教授指出,要做好抗藥性監測和藥劑種類調整,輪換使用無交互抗性的殺蟲劑,混用無交互抗性的增效殺蟲劑,不用則已,用必高效,通過高效藥劑和高效施藥技術,盡可能提高防效、減少用藥次數。

  “水稻殺蟲劑的使用上要堅持合理用藥、交替用藥和限制用藥的原則。”張帥表示,一方面要注意按防治指標用藥,不要見蟲就打藥;另一方面要根據農藥的作用機理,選擇在防治適期施用。如吡蚜酮內吸活性高、持效期長,則宜在當地稻飛虱主害代使用。同時按作用機理實施分類用藥,上下代之間或前後兩次用藥之間選用無交互抗性或者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進行交替輪換使用,避免連續單一使用某種農藥。為了延緩病蟲害抗藥性的發展,對新穎、高效的藥劑品種實施限制用藥的原則,即在一個生長期內限制其使用次數。如氯蟲苯甲酰胺主要用於防治當地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的主害代,建議水稻每生長季限制使用1次。

  李建洪教授提出,要避免使用已産生抗藥性的品種,如吡蟲啉、噻嗪酮;避免使用導致再猖獗的殺蟲劑品種,如三唑磷等有機磷類農藥;避免使用具有交互抗藥性的殺蟲劑品種,如吡蟲啉與噻蟲嗪;選用對天敵低毒的殺蟲劑,如吡蚜酮、氟啶蟲胺晴、烯啶蟲胺等。

  專家一致建議,除化學防治以外,要注意綜合運用多種防治措施,比如注重生態調控,發揮鳥類、蛙類等對害蟲的良好控製作用,在田邊種植雜草、開花植物等不同種類的植物,增加農田生態系統複雜性,增強自然控害,生物防治。同時通過合理水肥,健身栽培,增強水稻自身耐蟲能力等,來減少水稻病蟲害發生,進而減少農藥用量,延緩抗性上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