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育得金種慰蒼生

  • 發佈時間:2016-01-08 09:32:5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鐘欣

  2015年12月30日,在位於陜西楊淩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一片試驗田裏,已72歲高齡的小麥育種專家王輝教授帶著助手,手拿記錄本,與往常一樣仔細查看著小麥長勢。

  皮膚黝黑的王輝教授就像是一位樸實無華的關中農民。在面前這30畝育種試驗田裏,插滿了白色的材料標記牌,上面寫著小麥親本雜交後選育的代數、株數等資訊。其中經過多年培育的“西農585”小麥品種正在進行國家試驗,這讓王輝教授對這個優質小麥新品種的未來前景充滿希望。

  王輝説:“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一個品種的育成和推廣,可以改變整個麥區小麥的生産水準,提高它的産量和品質。”這位“慧眼獨具”的育種專家已先後主持育成“西農84G6、西農1376、西農2611、西農2208、西農979”等小麥品種11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53億畝,累計增收小麥40多億公斤,新增産值約90億元。

  從起初的兩畝試驗地到如今的億萬畝小麥生産田,王輝教授金色的小麥人生,一走就是半個世紀。

  追夢

  王輝説:“育種是一個追夢的過程,是一個永遠沒有終點的事業,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都能看到新的希望。”

  陜西楊淩是一座“姓農”的國家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1943年出生在楊淩李臺鄉的王輝,在青年成長的關鍵時期經歷了3年大饑荒年代,沒糧吃、餓肚皮的景象和感受深深印在王輝的心裏。“學農業科技,讓鄉親們不再餓肚子。”帶著這個單純美好的願望,在高中畢業填報志願時,王輝毫不猶豫地在第一志願中填上了西北農學院農學系,並如願以償被錄取。

  1987年,王輝被抽調到育種教研組搞教學,兼職科研工作,教研相輔。配合教學實習和農業生産工作,他一個人在教學標本區的兩畝試驗地裏搞起了育種研究。

  那時學校小麥育種的條件非常艱苦,“沒地、沒錢、沒設備,靠的就是一腔熱血。”戲稱自己是“光桿司令”的王輝,整地、施肥、播種、管理、收穫都是一身扛,在地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開始了漫長艱辛的探索。常規育種所需的經費和設備少,他常常從自己的工資裏摳點兒錢出來買些試驗用品,設備通常從家裏“順手牽羊”,或從親戚那兒“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忙不過來的時候就老婆、孩子、親戚齊上陣。到了收穫季節,他甚至睡在曬麥場上親自看護。

  從每年9月初的整地、施肥、劃行、分區及佈置試驗,10月份的播種,冬春季的田間觀察記載、抗病鑒定及大田管理,初夏的授粉雜交、選擇材料,盛夏的分類收穫、晾曬,7月份的室內考種、室內選擇和試驗總結,8月份的試驗安排;再回到9月份的整地、10月份的播種。一年光景就這樣忙忙碌碌。

  在很多人眼中,小麥育種工作是一件非常枯燥的工作,需要長年累月的重復。同時,育種工作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常規育種,往往出一個品種要經過漫長的8年以上的時間。而“育出好品種”是王輝的夢想,這個夢想伴隨和支撐著王輝數十年如一日躬耕在小麥育種事業上,樂在其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1年,他的第一個小麥品種“西農84G6”誕生。此後,“西農1376”“西農2611”等一個個小麥新品種相繼誕生。王輝的學生王成社如今也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育種課題負責人。他告訴記者:“王老師的心裏首先想到的是國家糧食安全。如果沒有這個信念支撐,育種工作很難持續這麼多年。”

  熱愛

  村民説:“王老師愛農業、愛農民,我們也愛他。”

  王輝説:“小麥也是我的娃。”那麼娃們夠不夠優秀,要靠農民的判斷。他認為,種子好不好是農民説了算,要讓種子走出實驗室,通過在村裏的示範與農民見面,讓農民當裁判員。

  2015年歲尾,走進陜西岐山縣鳳鳴鎮八角廟村,村黨支部書記陳建忠頗為自豪地對記者説:“我與王老師打交道20多年了。他每育出一個新品種,都會先拿到我們村裏進行試驗、示範、繁育和推廣。王老師愛農業、愛農民,我們農民也愛他。他給我們的增産、增收幫了大忙。”

  老陳對“西農979”的印象深刻。他告訴記者,當年,王輝從實驗室拿來79公斤“西農979”,全部種在了他家的地裏,當年畝産達970多斤,而當時的其他品種小麥畝産都在五六百斤上下。

  “‘西農979’是我歷時18年選育成的,2005年通過國家審定,特性優異,實現了優質與高産、冬性與早熟、多抗與廣適的良好結合。十分適宜在我國最大的小麥主産區黃淮麥區種植。‘西農979’麵粉有什麼特點呢?我們陜西東府百姓習慣用麵粉蒸饃,而西府人則喜歡烙鍋盔、做麵條等,蒸饃要的小麥麵粉白且容易發酵,做麵條卻要筋道、有嚼頭,而‘西農979’小麥磨出的麵粉則符合這些要求。”王輝介紹説。

  “西農979”的優勢表現,使其一躍成為河南省第三大小麥種植品種,在2012年更是創造了河南駐馬店市百萬畝畝産超千斤的紀錄,被農業部推薦為國家優質小麥主推品種,覆蓋陜西關中、河南、皖北、蘇北、魯西南等黃淮麥區,成為全國推廣面積第四大的冬小麥品種,年推廣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累計推廣面積近億畝,累計新增産值70多億元。王輝也因此榮獲了2012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

  現在,八角廟全村種的都是王輝的“西農822”。草南村民小組的侯軍利告訴記者,2012年草北村民小組最先種了“西農822”,在麥子成熟期,我們看到這麥子穗頭大,整齊光亮,看著可喜人了,而且秸稈不高、抗倒伏,也不愛得病,都很羨慕草北組。第二年,我們其他幾個村民小組就全都種上了“西農822”。

  益平村以前普遍種植“西農979”,3年前開始繁育“西農9718”。楊長科説:“王老師經常來地裏進行技術指導,聽我們對小麥的意見。他看上去就像我們農民一樣,一點兒不像大教授。”

  而王輝自己也笑著説:“我被學校門衛攔住過好幾次。他們看我戴著草帽,一身泥土,以為是農民,沒想到我是老師。可如果不下田,不親自去看,要選出好品種是很難的。”

  2013年已經正式退休的他,並沒有在家享受天倫之樂,停止追夢的腳步。他對小麥育種的理解更深刻了,思路也更加寬廣。他説:“育種者的生命只有躬耕于田野才有意義,我沒有時間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我才70歲出頭,只要身體允許,就會照常去試驗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