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紮根黃土地 潛心育良種

  • 發佈時間:2016-01-08 03:59: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皮膚黝黑,身材粗壯,沒有一絲教授的書卷氣,更像是一個長年累月在田地勞作的關中老農。

  53年前,懷著“學農業科技,讓鄉親們不再餓肚皮”這個單純美好的願望,他紮根黃土地,執著守望著自己癡迷的麥田,從不言棄。53年後的今天,他的小麥種子生長在八百里秦川到黃淮平原的大地上,他也譜寫出無愧於時代的人生之歌。

  他就是王輝,著名小麥育種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2012年“陜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獲得者,2015年“陜西好人榜”和“中國好人榜”入選者。

  “你們是我的娃,小麥也是我的娃”

  2015年初冬時節,王輝再次如約來到河南鄭州,查看和當地共建的育種基地種苗生長越冬情況。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給麥苗捂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每壟每行的麥苗標牌全藏了起來。但王輝還是習慣性地俯下身子,扒開積雪來看自己培育的麥苗。

  王輝已經記不清來過這片麥田多少回了。2005年,王輝帶著他選育的優質小麥品種“西農979”走進黃淮麥區,從河南滎陽一塊近70畝的育種基地,發展到了如今覆蓋河南、安徽、湖北等省份超千萬畝的種植規模。

  1943年出生在陜西楊淩李臺鄉五星西魏店的王輝,青年時經歷過自然災害,沒糧吃、餓肚皮的切身感受深深烙在心頭。“學農業科技,不再讓父老鄉親餓肚皮”這個單純美好的願望,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北農學院農學系,從此開始了他的育種人生。

  30歲那年,畢業留校的王輝幸運地被分配在趙洪璋院士門下做助手。熱愛育種的王輝很快就鑽了進去,就像一粒優良的麥種,生根發芽、分蘗吐穗,快速成長起來。

  “小麥品種的地域性很強,國外技術再好,拿到本土來種未必合適,咱們國家還是要有自己的品種。”王輝説。

  1977年,王輝開始主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小麥育種工作。當時,王輝沒錢、沒地、沒設備,只有兩畝學生試驗田。育種過程中的整地、施肥、播種、管理、收穫,所有農活都由他一個人來扛。與此同時,科研工作也得他自己承擔。因為缺經費,王輝常常從自己的工資裏拿錢出來買試驗用品,設備通常從家裏順手牽羊,或從親戚那兒“劉備借荊州——只借不還”。

  王輝的一年和普通人不一樣。他的一年從9月開始,這個月裏他要整地、施肥、劃行、分區及佈置試驗;10月播種,冬春季田間觀察記載、抗病鑒定及大田管理,初夏授粉雜交、選擇材料,盛夏分類收穫、晾曬,再到7月室內考種、室內選擇和試驗總結,8月試驗安排,再回到9月的整地……對王輝這個集整地、施肥、播種、管理、收割于一身的“光桿司令”來説,到底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早出晚歸是王輝的工作常態。在小麥雜交、收穫和晾曬時節,為了搶時間,他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飯由家人送到地裏。晚上結束地頭工作,還要回辦公室寫下一天的工作筆記。

  每年的“五一”“十一”假期,王輝都是在大田裏度過的。“五一”做雜交,“十一”播種。即使在寒暑假,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他也一天都沒休息過。當別的老師享受暑假的時候,王輝正在他的實驗室裏考種、做實驗;放寒假的時候,他又馬不停蹄地奔走在關中麥區。

  王輝的4個女兒常聽父親説起這樣一句話,“你們是我的娃,小麥也是我的娃”。事實上,小麥往往比女兒得到王輝更多的照顧。

  分身無術的時候,王輝就把老婆孩子甚至親戚拉來“白幹”。到了收穫季節,他甚至睡在曬賣場上看護。

  “他不是一個好丈夫,也不是一個好父親。他根本就不管家,一心只在他的地頭。”與王輝結婚40載的妻子馬桂霞嘴上埋怨著,但卻心甘情願給王輝打了一輩子的下手。“揚花”“授粉”“雜交”“接病”“千粒重”“穗粒數”等小麥育種專業術語,在這個中學數學老師的口中如數家珍。

  所有常人眼中的艱難困苦,在王輝這裡都再正常不過。“育種工作就是這樣嘛。”淡淡的語氣、平實的話語、淡定的神態,一如其人,低調、樸實、堅韌。

  “種子好不好,農民説了算”

  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是北方第一大糧食作物,而黃淮麥區是我國最大的小麥主産區,選育出適宜這一地區種植的單産水準高、品質好的小麥品種,就能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對育種專家來説,最重要的是眼光。能不能識貨,能否從眾多麥種中找出核心親本配核心組合,是成敗的關鍵。”王輝將育種凝練成一句話。

  “他有好多‘密碼本’。”師從王輝22年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孫道傑説,每到地頭,王輝都帶著一個本子,用鉛筆分門別類地記錄著一株株麥苗的前世今生。

  記者隨手翻開一個“密碼本”,看到王輝在扉頁上寫下“莫問前途吉兇,但求落幕無悔”。他的學生説,王輝正是用“老農科精神”踐行著這句座右銘。

  育出一個好品種本來就很難,更難的是如何把一個好品種轉化為現實中的生産力。1991年,王輝的第一個小麥品種“84G6”誕生後,他背著親手培育的種子,擠汽車、趕火車,找種子站,聯繫種子公司,介紹小麥品種,但效果卻不理想。有時在一個縣裏苦等一上午,最終得到的卻是“不合作、不接受”的回復。

  王輝深知,好的種子不和土地結合,就失去了自身的價值。這一理想信念,支撐著他在失望與希望中不斷前行。2005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這讓王輝的團隊看到了希望。在學校的支援下,“育種專家+種業集團”的良種推廣模式開始實施。

  “種子好不好,農民説了算。”王輝説,“要讓種子走出實驗室,借助企業的渠道和在當地的示範與農民見面,讓農民當裁判員”。

  王輝歷時18年選育的“西農979”,2005年通過國審,具有抗凍害、抗倒伏、抗病害、早熟性、高穩産、高商品率等優異特性,十分適宜在我國最大的小麥主産區黃淮麥區種植。

  “小麥育種不進中原,就不能稱為大品種。”2006年,“西農979”落戶素有“中原糧倉”美譽的河南駐馬店。當王輝沿路驅車看到上百畝土地上推廣的“西農979”茁壯成長,心中懸著的石頭總算落了地。

  提起“西農979”,種了一輩子莊稼的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鎮白砦村村民丁永和老漢讚不絕口:“不倒稈、産量高,磨出的面又筋道又白,好吃!”

  不光農民説好,就連與小麥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駐馬店市農科所研究員張自亮也忍不住稱讚:“這個品種將很多看似難以協調的優良特性集于一身,實現了優質與高産、冬性與早熟、多抗與廣適的良好結合。”

  “西農979”在2012年創造了河南駐馬店百萬畝單産超千斤的紀錄。因其優秀的表現,被農業部推薦為國家優質小麥主推品種,成為陜西關中和黃淮麥區的主栽品種,實際種植面積累計過億畝,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育種是一個沒有終點的事業”

  談到自己的成功,王輝將其歸功於團隊協作。

  王輝一輩子癡迷小麥育種,所思、所想都離不開小麥育種。他堅持認為,要想育出良種,常規育種這條路必須一直走下去,而人才是完成這一任務的首要條件。上世紀90年代初,王輝組建小麥育種團隊初期,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團隊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問題。

  “以身作則,啥事都走在前面,下面的人才會服你。”王輝常跟團隊成員講,育種是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不下地不行。試驗地的培養、育種目標、親本選配、田間選擇、生産觀察,他都要求大家深入大田、深入生産一線,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遇到颳風下雨天,王輝總是第一個去試驗田查看小麥的性狀表現;春節剛過,王輝就來到大田裏查看小麥墑情。時間久了,王輝帶的學生摸準了老師的脾氣,都會自覺來到大田開展農業研究。

  作為王輝的得意門生之一,孫道傑從1993年就跟著王輝。從大學生成長為一名副教授,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孫道傑一如既往跟著老師幹。

  “老師那種不計個人得失、潛心育種事業的精神深深地折服了我,我還需要跟他學很多。”孫道傑的低調謙虛,有點師承王輝的味道,“王老師把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他埋頭苦幹,節假日總在辦公室或試驗田,想找他,去這些地方絕對找得著”。

  王輝的敬業精神,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同事。“王老師有多次去沿海高校工作的機會,但他都不為所動。旁人一説調走,他兩眼一瞪:‘科學研究有連續性,挪窩要另起爐灶,走啥!’”與王輝共事多年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成社説,正是受王輝的影響,他才在留學日本後選擇回國。

  守得雲開見月明。王輝的執著終於換來了在小麥育種領域的巨大成功。他先後主持育成西農84G6、西農1376、西農2611、西農2208、西農979等小麥品種11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53億畝,累計增收小麥40多億公斤,新增産值90億元左右。他和團隊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2012年,王輝個人被授予陜西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

  面對榮譽,王輝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而是把小麥育種的思路拓得更寬了,凸顯了大家風範。

  夢想引領目標。為吸引更多師生了解小麥育種知識,參與到小麥育種事業中來,共同把小麥育種事業做大,王輝把多年培育出的珍貴種子拿出來,與所有課題調研組分享。在喜獲陜西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並獲百萬元獎金後,王輝當即表示,把獎金中的80萬元用於團隊自主選題的科研經費補貼。2015年,他還捐出“西農979”小麥新品種麵粉,做成6萬個饅頭,免費讓師生品嘗。

  如今,年滿72歲的王輝已經光榮退休,但還是卸不下自己肩上的擔子。“每天不進大田,不摸摸小麥,就渾身不自在。育種團隊還需再扶持,‘西農979’的潛力還有,我還想培育出更優質更高産的小麥品種。”王輝顯然還沒有停歇的意思。

  “育種是一個永遠沒有終點的事業。”王輝希望自己能將他的小麥育種事業和人生完美相融,書寫小麥育種事業的下一個輝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