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走出中國特色城市發展之路

  • 發佈時間:2016-01-08 03:59:5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未來是緩慢下降的,要讓趨勢相對平緩或者有所上揚,必須靠改革。重點是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其中特別強調兩個因素:一是勞動參與率,否則勞動力穩定供給就得不到保障;二是全要素生産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都需要促進農民工市民化,實現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蔡 昉

  一些地方的現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系統被肢解了,比如用大江大河的治理辦法來代替城市的河流濕地管理,用人工造林的模式來代替城市的園林,用工業區的模式來代替城市的肌理。需要注重空間系統性,從剛性轉向彈性城市,從關注城市本身轉向城市群和城鄉協調發展。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 仇保興

  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離不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前城市政府的主要服務對像是有本地戶籍的人口,其實應該調整為服務所有納稅人。因為不管戶籍在什麼地方,不管繳納什麼樣的稅,只要生活在一個城市都給當地政府貢獻了一份稅收,就有權享受其提供的公共服務。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 高培勇

  發展三四線城市,相應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醫院和學校建設等都要進行投資,避免低水準發展、高水準污染,並將優質公共資源特別是高等教育和醫療資源進行適當傾斜,實現均衡配置。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潘家華

  相互信任影響個人和整個社會的宜居性,信任度高意味著人們感覺到安全。相對平等的社會容易建立信任關係,而不平等的社會是社會分離器。所以,我們要建設更平等、更公平的城市社會,這是實現城市宜居的重要內容。

  ——國研中心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 侯永志

  城市更新

  廣廈千萬間 百姓俱歡顏

  浙江寧波市市長 盧子躍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快棚戶區和危房改造,有序推進老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我認為,危舊房既是城市的一道“傷疤”,也是城市有機更新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嚴重影響城市形象和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危舊房改造是一項民心工程、安全工程和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利在當代,功在韆鞦。

  在城市危舊房改造中,主要面臨“三大三難”困境,即資金需求大、涉及面大、改造規模大,拆遷安置難、多方利益平衡難、群眾滿意難。群眾對安置週期、安置形式和安置品質最為關注。借國家加快棚戶區改造的東風,寧波市率先將成片危舊住宅區列入改造範圍,邁開安居圓夢的堅實腳步。

  破解“三大三難”,解除危舊住宅風險“警報”,要做到“三堅持三統籌”。一要堅持危房改造與基礎設施配套相結合,確保道路交通、通信供電、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項目同步使用。二要堅持危房改造與綜合治理相結合,綜合解決居民的住房、就業、救助、社會保障等問題。三要堅持社區建設與文化建設相結合,切實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以及不可移動文物,提高居民的綜合素質、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危舊房是政府和百姓的一塊心病,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努力統籌好局部改造與整體效益的關係、短期安置與長期樂居的關係、個人利益與城市發展總體福利的關係。

  一是搭建多元資金籌措機制,打通社會資金和政府投入互動大通道,解“資金之渴”。資金是危房改造的“燃料”,危改首要任務是創新投融資機制。要加快推廣政府購買棚改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新模式,構建多元化棚改實施主體,打通社會資金和政府投入大通道。截至目前,已啟動改造164萬平方米,其中完成簽約101萬平方米,努力讓老百姓舊房換新房、危房換安全房、小房換大房。

  二是搭建貨幣化安置新機制,打通安置房與商品房流動大通道,解“庫存之危”。貨幣化安置是縮短安置週期、節省過渡費用、消化房地産庫存的“利器”,受到被拆遷戶青睞。寧波還將庫存商品房、二手房、安置房、保障房等統一納入危改安置房源,縮短了安置週期,有效消化房地産庫存。截至2015年底,寧波市城市危舊房改造貨幣化安置比例超過80%。

  三是搭建民主競爭機制,打通群眾主導和政府服務共振大通道,解“效率之困”。群眾民主參與是提高拆遷效率的根本之策。要充分尊重民意,引入競爭機制,化被動為主動,運用“網際網路+”推進“陽光徵收”,破解信任和效率之困。

  四要搭建網格化監管機制,打通安全監管和房屋保險銜接大通道,解“風險危機”。要打造危舊房安全監管“顯微鏡”,因地制宜實施解危計劃。要創新保險服務,將房屋納入保險保障範圍,實現風險共擔,有效處置矛盾化解風險。

  2016年,寧波市將繼續加大危舊房改造力度,計劃啟動危舊房改造110萬平方米,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

  科學管理

  城市工作也要“加減乘除”

  甘肅蘭州市市長 袁佔亭

  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火車頭”。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尊重“一個規律”、抓好“五個統籌”的新理念、新要求,為我們抓好城市工作指明瞭方向。落實好這些新理念、新要求,也需要做好“加減乘除”的文章。

  所謂“加”,就是要在規劃這個龍頭上做加法,不斷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以科學合理的規劃引領城市精明增長,提升城市內涵;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上做加法,加快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熱、綜合管廊、停車場、人行步道等公共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力;在生態環境上做加法,積極開展生態修復、生態增容和生態減污工作,讓城市守住綠水青山;在常住人口市民化上做加法,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所謂“減”,就是要高度重視兩個重點。一個是中心城區的“抽疏”,減少高密度和見縫插針式的樓宇開發,增加公共空地、公園綠地和學校、體育場等面積,適當疏解人口。另一個是商品房“去庫存”,同時注重優化增量,合理佈局新開發的房地産項目,有效分散中心城區交通和人口壓力,引導城市功能均衡佈局。

  所謂“乘”,就是要通過發揮改革、科技、文化的力量,來提升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和宜居性。重點是圍繞新型城鎮化發展方向,統籌推進規劃、建設、管理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領域改革,集中攻堅解決阻礙城市發展的體制機制性問題,釋放城市發展活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以科技改變城市生活,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把網際網路等現代資訊技術引入規劃建設管理之中,讓城市運作更加智慧化,為市民生活創造更為便捷的條件。文化是城市的血脈,在城市發展中必須打好文化牌,傳承好城市的歷史文脈,保護好城市的文化遺産,讓城市更有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

  所謂“除”,就是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務實管用的舉措,全力破解消除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管理粗放等“城市病”,讓城市更加宜居宜業宜遊。針對環境污染的問題,必須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嚴守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和生態保護紅線;針對交通擁堵的問題,應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智慧交通和綠色交通,打造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緩解交通壓力;針對管理粗放的問題,要從管理向治理轉變,把粗放向精細轉變,構建權責明晰、服務為先、管理優化、執法規範、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體制,以管理讓城市更美麗,讓生活更美好。

  産城融合

  按規律促産城人良性互動

  廣東佛山市委書記 劉悅倫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五大統籌”,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遵循。其中專門提到要統籌生産、生活、生態三大佈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近年,佛山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始終堅持“以高水準的規劃引領城市現代化,以城市的現代化促進産業高端化”的理念,走出了一條“以城帶産、以産促城、産城融合”道路。

  佛山是傳統製造業大市,經濟總量多年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然而,雄厚的産業實力背後卻是相形見絀的城市面貌——經濟規模與城市建設不匹配,産業結構與城市功能不匹配,城市品質與市民需求不匹配。經過3年多努力,佛山城市升級項目聚點成線、串線成網,逐步呈現出連片成面的整體效果。

  從點上看,全市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地標性和示範性的項目;從線上看,道路、濱水沿線城市景觀大幅提升;從面上看,中心組團核心區品質和形象發生深刻變化,現代都市雛形基本形成。城市更加宜居宜業,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回望佛山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路徑,其根本在於尊重三個規律,促進産城融合、良性互動。

  尊重市場運作規律,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並行。市場需求決定産業定位,市場規模決定城市規模,必鬚髮揮市場在城市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佛山針對傳統工業園區佔地多卻效益不高,而現有用地指標又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矛盾,在全省率先探索通過“三舊”改造拓展産業空間,打造現代工業載體。在推進“三舊”改造中,市政府不斷強化規劃理念,注重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將盤活的存量用地儘量多地用於發展産業載體。

  尊重産業發展規律,産業集聚與城市配套集中並舉。“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工作系統性”。提高城市工作系統性,必須尊重産業發展規律,統籌規劃産業佈局與城市功能配套。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自發發展時期,到工業進園區的工業園區發展時期,産城分離的模式已不合時宜。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要以軟硬環境打造提升城市價值,以城市升級為産業提供載體空間,以産業後勁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實現産、城、人的良性互動。比如,佛山的廣東金融高新區集聚了一批金融企業,同時美麗的城市景觀、優越的生活配套及便利的通勤能力,使該區域短時間吸引了近3萬名人才。

  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回應時代訴求與傳承歷史文脈並重。城市是時間的坐標,今天是昨天的延續。要尊重城市發展的歷史與現實,既不斷滿足市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又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形成城市歷史文化與現代元素、高樓大廈與小橋流水、國際范兒與嶺南風格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

  規劃提升

  空間優化向內用力

  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 吳天君

  回顧鄭州的發展演變不難看出,鄭州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是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稟賦的選擇,也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我國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快速推進,面對諸多機遇與挑戰,現在的鄭州須做時代的瞭望者,創新管理,爭當城市創新發展的“排頭兵”。

  從現階段發展特徵看,鄭州的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城鎮載體功能既滯後於群眾現實的就業、創業和生活居住需求,更難以滿足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的需要。從市情看,人多地少、基礎薄弱、發展空間不足是我們面臨的基本現狀。加快城鎮化建設,增加城市建設用地是大勢所趨。

  借古鑒今是鄭州加快城鎮化建設的良方。無論是以英國“圈地運動”為代表的城鎮化,還是以拉美地區為代表的放棄農村發展的城鎮化,都是以犧牲農村發展、農民利益為代價的粗放型城鎮化,帶來的是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貧民窟”問題、“城市病”問題等。實踐證明,只有在解決“物”的城鎮化同時,同步解決“人”的城鎮化,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

  為了貫徹河南省委《關於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意見》,我們梳理出了鄭州都市區空間佈局、功能分區和産業佈局,確定了“一主一城三區四組團41個産業集聚區26個新市鎮以及新型社區和歷史文化風貌村協調發展”的空間佈局。按照這一空間規劃,未來鄭州都市區將形成“凡是有建築的地方都是現代化的城鎮、集聚區、新型社區,沒有建築的地方都是現代化生態廊道和高標準農田”的格局,建成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和諧的現代田園城市。

  城市承載功能嚴重滯後是鄭州發展的一大瓶頸。鄭州的發展不是規劃指導建設,而是建設牽著規劃的“牛鼻子”在走,由此也導致3個問題。一是建設發展無序。在城市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往往是先有建築、後被動完善規劃,先有人居住、後被動配套基礎設施,隨意建設、違章建設嚴重。二是建設標準低、功能不足。“天天挖溝”和“道路塌陷”問題是由於規劃不夠長遠。三是發展空間嚴重不足。鄭州交通和基礎設施滯後,導致城市的承接力、吸引力下降。這些棘手的問題迫使政府從宏觀上、整體上進行規劃提升,重新構建公共交通體系,優化空間佈局,加快道路的系統性改造。

  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實踐中,我們牢固樹立“一個主體兩個載體”三位一體城鄉統籌發展理念,突出“四個重點”,堅持走“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全市城鎮化率由“十一五”末的63.6%提高到69.3%。

  奧運城市

  綠色崛起建奧運新城

  河北張家口市委書記 侯 亮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科學規劃城市空間佈局,實現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發展。這對於作為2022年冬奧會承辦地、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節點城市和全國可再生能源示範區的張家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我們一定要加快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獨具特色的現代化奧運城市。

  近年來,面對生態倒逼與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張家口堅持把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綠色崛起作為城市發展的唯一戰略選擇。不斷深化産業結構調整,一大批現代産業園區取得重大進展,高端製造、新型能源、電子資訊等高新技術産業年均增長率達到15%左右。

  通過綜合治理,張家口生態環境大幅改善,2015年空氣品質綜合指數持續保持長江以北監測城市最好水準,入圍國家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全國16座“洗肺城市”。中心城區面積由33平方公里擴大到285平方公里,建成了15分鐘內均可到達高速公路的城市路網體系,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

  “十三五”,我們將按照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定位和舉辦奧運的更高要求,圍繞打造國際休閒運動旅遊城市和奧運新城目標,持續打好四大攻堅戰。一是打好城市品位提升攻堅戰。全面改造提升道路、管網、市場等所有基礎設施,深入開展“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儘快創建成為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和食品安全城市。二是打好生態建設攻堅戰。全領域、高標準推進生態保護和治理,5年內實現節水灌溉全覆蓋,主要河流水體水質全部達標,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三分之一,到2022年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成為全國空氣品質最優的地方之一。三是打好産業轉型升級攻堅戰。大力培育大生態、大旅遊、大數據、大健康和新能源、新技術、高端製造主導産業,建立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綠色産業體系。四是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小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