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精準扶貧 共奔小康】開創金融精準扶貧的成功模式

  • 發佈時間:2016-01-04 07:29:46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沈麗莉

  “隴中苦瘠甲天下”。歷時30年的開髮式扶貧,雖然基本解決了“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問題,但扶貧開發任務依然任重道遠。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將運用市場、金融手段破解投資難題作為推進精準扶貧的突破口大膽創新,闖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的財政惠農金融扶貧路子,許多探索走在了全國前列。

  特別是2015年7月以來推出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更讓隴原扶貧工作四處生機勃勃,解決了貧困戶貸不到款、貸不起款的難題,受到了貧困群眾的歡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讚譽和中央有關部門的肯定。

  那麼,如何打破以往財政撥款“撒胡椒面”的局面,真正做到因戶扶貧、因人扶貧,我省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實施近5個月以來,已經給出了響亮的答案。

  錢從哪來

  長期以來,貧困群眾貸款難、貸款貴是制約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重要障礙。由於農戶還款能力弱,貸款風險大等諸多因素,商業銀行面對困難群眾的渴求也是望而卻步。

  貧困的本質是缺錢,扶貧的難點也是缺錢。錢從哪來?

  在臨夏縣達沙村,50多歲的馬大麼乃和老伴整日穿梭在位於半山腰的一個暖棚中,這裡有他們精心照料的三百多只獺兔。望著眼前一隻只活蹦亂跳的小傢夥,馬大麼乃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告訴記者,三個月前他買了一百多只獺兔,才兩個月就生下了兩百多只獺兔崽,再過三個月,這些兔崽就能出籠售賣了,每只能賣到近百元。

  馬大麼乃之前在獺兔養殖場打工,積累了不少經驗。2015年3月,他和老伴用家裏僅存的錢建起棚舍,卻因手頭緊張沒錢買獺兔而讓自己搞養殖的想法擱置了下來。直到聽説有了扶貧專項貸款,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向村裏遞交了申請。

  “當時真沒想到,我家裏一沒地、二沒值錢東西,啥都拿不出做抵押,可沒過幾天,5萬元貸款就拿到手了!”錢到手的那幾天,馬大麼乃總在愣神,他覺得就像做夢一般。

  臨夏縣委書記安華山介紹,全縣已經發放到位精準扶貧專項貸款1億五千多萬元,5000多戶落實到戶。“這在我們縣的歷史上前所未有。”

  不僅是臨夏縣,我省也是首次拿出這麼多的扶貧資金。按照計劃,每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可貸款1萬至5萬元,期限1至3年,到2015年年底放貸規模超過200億元。到2016年年底要達到400億元,貸款覆蓋所有97萬貧困戶。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全省累計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174.2億元,惠及38.4萬戶、165.1萬貧困人口。

  在新一輪精準扶貧行動中,我省財政通過與金融部門聯手創新,不僅放大扶貧資金規模數十倍,而且優化扶貧資金投入方式,初步實現了貧困戶貸款能貸上、易辦理、低成本、使用權可流轉,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市場配置的精準扶貧新格局。(轉3版)

  (接1版)

  錢該怎麼花

  上百億元的金融貸款發到了我省最貧窮的人群手中,很多人不禁會問,這錢究竟怎麼花才能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

  臨洮縣洮陽鎮雙聯村小洼山社村民康仲祥想通過養牛脫貧,2015年村上成立了富民專業合作社,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了合作社,同時向合作社提交了貸款1萬元的申請,短短幾天,甘肅銀行的貸款就發放到他的手中。拿到錢之後,他發展養殖業的信心更足了。這種“財政+金融+貧困戶+合作社”的模式適用於像康仲祥這樣有貸款意願而經營能力較弱的貧困戶。

  而對於清水縣紅堡鎮劉謝村的村民崔愛芳來講,讓她最犯難的就是到手的5萬元專項貸款該怎麼花。沒有技術、沒有知識、沒有投資項目,崔愛芳生怕這錢不知不覺就沒了。得知此事後,村幹部逐級反映到了縣裏,其實政府已經有了針對這類無力經營又有貸款意願的貧困戶的辦法,就是精心挑選當地的農業龍頭企業創立新型的“財政+金融+貧困戶+企業”模式,從崔愛芳拿出的合同上記者看到,她把錢入股到了天潤菊香商貿有限公司,每年可分紅4000元。

  據了解,在已經發放的174.2億元精準扶貧專項貸款中,有149.3億元由農戶自主使用,佔86%,對於這些有經營能力、有貸款需求的貧困戶,政府則採取的是集中辦理貸款,直接發放到戶,設立“一站式”服務平臺。

  蘭州銀行董事長房向陽表示,精準扶貧貸款是為真正的貧困戶專門設計的金融産品,體現了從“普惠金融”到“特惠金融”的新探索,是新時期金融機構培育和進軍農村市場的有益嘗試和有效突破,對充分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進行了大膽創新。

  錢能收回來嗎

  鉅額精準扶貧貸款正源源不斷地送往貧困戶手中,並逐漸産生了可觀的效益。可是這種無抵押、無擔保,資金使用由貸款農戶自主選擇的貸款方式,依然令不少人心存疑慮,這錢三年到期後能收回來嗎?

  事實上,四家承貸行社之前也有著同樣的擔憂:貧困戶沒有信用積累,而且是最有可能發生信用風險的一類人,把款貸給他們,他們拿什麼來還款?

  據介紹,省財政廳已建立了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以此調動各類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市場的積極性。另外,還加大了信貸擔保體系建設,支援發展農業保險,以有效降低農村信貸風險。各地為了降低還貸風險設置了風險補償基金,風險補償基金總額達到10億元,由省財政承擔35%,縣級財政承擔35%,承貸銀行承擔30%。並且將專項貸款縣級不良率控制紅線控制在3%,紅線內不良貸款,由風險補償基金代償,超過紅線部分,由縣政府負責償還,並暫停貸款發放。

  省財政廳還鼓勵縣級政府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建立反擔保機制,引導貸款農戶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機具、農業設施等向鄉、村兩級提供抵押擔保,鼓勵村社幹部擔保、多戶聯保、公職人員擔保、雙聯幹部擔保等多種方式向鄉、村兩級提供信用擔保。致富能人、合作組織、龍頭企業集中使用貧困戶貸款的,要向縣級政府提供必要的擔保。

  省財政廳廳長張勤和介紹,為了防控風險,省上還要求縣級政府通過村規民約、普法教育,提高貸款農民的誠信意識、法律意識,確保農民規範使用貸款、按期償還貸款,確保貸款如期回收。

  如今在隴原大地,覆蓋全省417萬貧困人口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還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一環扣一環的風險防控措施,更讓財政和銀行充滿了信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