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提升風險經營能力 適應並促進經濟轉型

  • 發佈時間:2015-12-30 01:23:1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 呂家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過去10年,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所謂的“黃金十年”,主要得益於中國經濟前一時期的改革紅利。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新的挑戰,本質上是新一輪經濟轉型對銀行業提出新的要求。提升風險管理能力,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將是中國銀行業實現破繭重生的必由之路。

  經濟轉型

  對商業銀行風險提出新挑戰

  當前,中國正處於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進入“新常態”,呈現出三個基本特點:一是增速的變化。“三駕馬車”都出現了新特徵、新情況、新趨勢。經濟增速從10%以上轉變為7%左右,即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結構優化。第三産業消費需求佔比逐步上升,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增長逐步加快,經濟結構正向新層次上的優化、再平衡演進。三是動能轉化。經濟發展由過去主要依賴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更多依靠改革驅動和創新驅動,可以説,這种經濟“新常態”既是中國經濟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自我修復的過程,也是中國經濟由量變到質變的增長優化過程,更是為下一輪中國經濟繁榮的蓄勢過程。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實體經濟的發展變化必然要求帶來金融體系的相應轉變。雖然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韌性強,潛力足,迴旋餘地大,具備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當前中國經濟運作中的困難和挑戰依然不少,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發展仍然面臨諸多風險。

  一是從經濟結構調整來看,經濟增速放緩帶給商業銀行最嚴峻的挑戰就是資産劣變。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銀行業也無法獨善其身。

  二是從金融改革深化來看,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加大,資本項目部分可兌換繼續推進,商業銀行的市場風險管理面臨挑戰,過度依賴利息收入的業務模式將難以為繼,在細分市場的競爭進一步升溫。

  三是從資訊技術應用來看,近年來,借助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支付脫媒、融資脫媒、資産管理脫媒正在加速形成,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面臨挑戰。

  郵儲銀行的風險管理實踐

  郵儲銀行自成立以來,依託遍佈城鄉的網路,堅持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和服務社區的市場定位,與其他商業銀行形成良好互補,有力地支援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也實現了自身的健康快速發展。截至今年9月末,郵儲銀行的資産規模接近6.8萬億元,位居中國銀行業商業銀行的第6位,利潤增長率、資本回報率等關鍵指標均處於國內銀行業優秀水準。與此同時,郵儲銀行的資産品質始終保持良好水準。截至今年9月末,郵儲銀行的信貸資産不良率僅為中國銀行業均值的一半左右,撥備覆蓋率達到274%。

  在過去8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重點做好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零售信貸、社區金融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工作,實現了盈利快速增長、風險有效分散和能力穩步提高。

  具體來講,我們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經驗可以歸納為“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審慎穩健的風險偏好。早在郵儲銀行成立之初,我們就立足國情、行情,明確了“適度風險、適度回報、穩健經營”的風險政策,並堅持至今。這一風險政策繼承了郵政儲蓄“人嫌細微,我寧繁瑣;不爭大利,但求穩妥”的傳統價值觀,與郵儲銀行“普之城鄉,惠之於民”的大型商業銀行定位高度契合,更順應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郵儲銀行的涉農貸款餘額7000多億元,其中農戶貸款佔比近80%,戶均貸款僅有6萬元左右;累計發放的小微企業貸款超過2.4萬億元,其中微型企業貸款戶均僅40余萬元,小企業貸款戶均僅230余萬元。這樣的風險政策與小額、分散、低風險的業務策略,保證了我們全行整體系統性風險水準的有效控制。

  二是堅持有特色的零售信貸技術。我們將郵儲銀行特色與國際先進零售信貸技術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一是“接地氣”。我們有4萬個網點,擁有一支貼近零售客戶的信貸員隊伍。以此為基礎,我們借鑒國際同業先進經驗,建立了一套涵蓋財務分析、調查數據等“硬資訊”和社會口碑、人脈關係等“軟資訊”相結合的信貸評分技術,有效地解決了客戶資訊不對稱問題。第二是“解難題”。針對零售信貸客戶抵押擔保難問題,我們圍繞應收賬款、農村土地、農機具、林權、水域灘塗使用權、土地流轉收益等擔保條件進行創新,盤活了客戶資産,降低了風險敞口。第三是“建平臺”。我們積極與地方政府、擔保公司、保險公司、行業協會等機構合作,引入多方增信機制,打造“銀政、銀擔、銀保、銀企、銀協”五大合作平臺,有效實現了風險共擔。

  三是堅持運用資訊技術管理風險。一直以來,我們高度重視資訊技術在風險管理中的運用,目前正在運用資訊技術重塑我們的業務流程。在前端,我們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推廣移動展業,致力於對農戶、商戶和中小企業實行專業化、標準化的金融服務。在中端,我們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積極探索信貸工廠模式,建立資訊更全面更完整的信用風險模型,有效甄別不良客戶,降低信用風險産生的損失。在後端,我們基於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的應用,實現行內外各類資訊的各種集中整合和共用,做到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建立風險可控、成本可算的風險經營模式。

  中國銀行業持續穩定經營的

  幾點思考

  下一階段,中國經濟轉型還將繼續深化,目前已經顯現出了“宏觀趨穩、微觀分化”的特點,這既是對銀行業風險管理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政府和監管部門轉變調控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要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引導。針對 “逃廢債”行為,政府應該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防範金融風險的高度,優化信用環境,健全懲戒機制,加強教育引導,積極構建制度完善、誠信為本、穩健高效的社會信用體系,進一步激發經濟轉型中的發展活力。

  二是要採取“寬嚴相濟”的監管政策。一方面,適度提高風險容忍度,鼓勵銀行加快調整資産結構,支援經濟平穩轉型;另一方面,要統一監管標準、嚴格檢查執法、嚴格執行資訊披露制度,加強投資者風險教育,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嚴防系統性、行業性風險。

  三是銀行業要不斷提升自身應變能力。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壓力不斷向銀行業傳導,各類風險相互交織傳染。要妥善應對這些風險,中國銀行業不僅需要堅定信心,更需要營造出一種提能力、促共贏的氛圍。一方面,應苦練內功,探索風險管理手段,在經濟轉型中把握髮展機遇,防範和控制風險;另一方面,銀行業彼此之間要加強溝通與合作,同呼吸,共進退,“抱團取暖”,共同抵禦風險侵蝕,共同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經濟轉型的過程總是挑戰與機遇並存,考驗著我們的戰略定力和市場應變能力。商業銀行不僅要應對資産品質分化帶來的信用風險,還要高度警惕市場風險、操作風險、聲譽風險、資訊科技風險之間的交織與傳染。中國有句古話“行穩致遠”,惟有順應經濟轉型,不斷提升風險管理水準,才能在穩健經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本文係呂家進在“2015郵儲銀行高峰論壇”上的演講內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