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資訊孤島”致行船如“摸石頭過河”
- 發佈時間:2015-12-30 01:22:56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相關部門不斷完善資訊發佈機制,更新資訊導航手段,為長江航運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長江上中下游調研發現,由於關鍵資訊“買不起”“收不到”,資訊共用機制“打不通”,長江航運依然面臨耳不聰、目不明的狀況。業內人士建議,宜儘快構建資訊共用機制,打通長江航運的“資訊孤島”。同時,徹底清理公共服務資訊不合理收費,將關乎航運安全的關鍵資訊及時全面免費地向社會發佈。
近年來,長江航運資訊化建設日益完善,GPS(船舶定位跟蹤系統),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CCTV(船舶視頻監控系統)、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統),以及電子航道圖、甚高頻無線電話等資訊設備的投入使用,為船舶的安全運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但是,由於眾多資訊需要購買、資訊發佈滯後、管理部門與企業之間資訊不共用等原因,“資訊孤島”現象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重要資訊買不起。一些航運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航運企業使用水文、氣象資訊需向水文監測部門及氣象部門付費,並且價格不菲,一年數萬元。
“近年來航運效益不好,很多企業都不願意購買。有次氣象部門給我們打電話,説氣象資訊對航運安全很重要,問我們為什麼不買,我們就告訴他們沒錢買。現在我們只能通過網上收集一些最基本的氣象資訊。”長江上游一家航運公司負責人説。
記者從各地的氣象及水文部門了解到,這些部門均為事業單位,可以收取一定的經營服務性收費,但各地普遍規定“向社會公眾發佈的災害性天氣預警資訊,屬於公益性氣象服務,不得收費。”航運企業表示,航運資訊也應當屬於公益性氣象服務,不應當收費。
其次,關鍵資訊收不到。航運企業普遍反映,資訊發佈機構發佈的資訊不及時、不完善,對航運的參考性不強。
“以水文資訊為例,早上11點發佈的資訊是8點測出來的,17點的資訊是14點分析出來的,並且是預告水位,嚴重滯後。此外,水文資訊也不完善,流速、含沙量等對航運有重要影響的數據都掌握不到。”一位航運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位負責人説,7月28日8點,他測量重慶8碼頭水位是5.26米,早上10點,水位是3.1米;但水文部門11點發佈的資訊水位還是5.26米,“如此大的誤差,根本不能指導安全。”
再次,共用資訊打不通。除了資訊發佈機構與航運企業之間存在諸多資訊孤島,資訊發佈機構之間也交流不暢。
一位地方港航部門的負責人稱,為了更好地為航運企業服務,他們想將氣象、水文資訊通過網站發佈出來,但在向水文、氣象部門收集資訊時,被告知這些資訊需要收費。“現在我們就從長江海事部門的網站上人工複製一些資訊發佈,但這些資訊在複製編輯中可能會出現一些誤差。”
除了地方各資訊發佈機構之間存在資訊不通暢,長江航運管理部門之間,以及管理部門與港口碼頭等企業之間也存在資訊孤島。據宜賓一家航運企業負責人反映,長江宜賓段海事、航道分屬地方交通廳和交通部直屬系統,海事部門的限制水深有時和航道部門公佈的不一致,企業無所適從。按航道局公佈的水深報給海事,就簽不到證,也就沒法走船。
航運企業和航運管理部門人士對記者反映,受“資訊孤島”制約,長江航運目前依舊面臨著耳不聰、目不明的狀況,給航運安全帶來諸多隱患。
船舶航行還存在“摸石頭過河”的現象。“現在長江的水文資訊變化很大,尤其是中下游航段,時而泄水時而蓄水,預報不及時很影響安全。”一位在長江上跑了30多年船的船長説,由於資訊發佈不及時,他經常碰到按照預報水位裝貨,但到了長江中段因水深不夠無法通行的狀況,不但影響航運效率和效益,還不利於航運安全。
這位船長告訴記者,由於相關部門發佈的資訊參考性不強,船舶在長江上航行猶如“摸石頭過河”,更多還是憑藉經驗。
航運專家對記者表示,目前長江航運資訊化建設因為部門條塊分割而形成了“資訊孤島”。當務之急是構建資訊共用機制,完善資訊管控手段,優化資訊發佈渠道,讓長江航運更加“耳聰目明”。
一些航運企業建議,長江航運各管理部門和資訊發佈部門之間應建立資訊共用機制,並構建統一的資訊展示平臺。此外,管理部門要儘快與港口碼頭、設備安裝企業之間實現資訊對接。
同時,還要完善資訊監控手段,優化資訊披露機制和資訊反饋系統。
(本版稿件除署名文章外,均由記者王賢、韓振、蘇曉洲、楊紹功、史衛燕采寫)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