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本減排增效——雲南農業高效節水減排改革見聞
- 發佈時間:2015-12-28 14:51: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雲南省澄江縣高西社區後西山小組的地頭,村民陳春才正在使用噴灌給蔬菜澆水,他將事先充好錢的射頻卡往讀卡器上一刷,幾秒鐘後,田裏的水龍頭就會自動噴出清水,灑向乾渴的農作物。
“以前放水很麻煩,半夜兩點就得起來,而且離水庫太遠,要圍著溝渠來回跑,才能把水澆到地裏。”説起以前澆地的艱辛,48歲的陳春才直搖頭。
由於之前缺水,他只能種點玉米,全家一年收入1.2萬多元。“自從地裏有了噴灌設施後,我就種上了蔬菜,現在刷一下卡就不用管了,而且省水,從5月到現在才用了不到100立方米,化肥的使用量也比從前減少了一半。省下來的時間還可以在附近打工,現在一年能收入4萬多塊錢。”陳春才説。
“按照‘優勢區域更加集中、特色更加明顯、方向更加明確、示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的原則,澄江縣因地制宜,利用區位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蔬菜種植園區節水灌溉基礎設施建設。”澄江縣水利局副局長王燕説,“為確保節約用水,我們興建了一部分噴灌設施,通過建噴灌,菜農得到了省工省時省力的好處,種出的蔬菜還比一般的蔬菜長勢要好。”
其實,陳春才只是當地農業高效節水減排改革試點的受益者之一。
“‘先建機制、後建工程、群眾參與’,這是改革的總體思路。”王燕説,按照這個思路,建立初始水權分配機制、科學核定水價和用水定額,鼓勵節水減排,實行節水獎勵和水權轉讓制度。
“簡單地説,首先是分配初始水權,確定每畝凈用水指標為270立方米,然後協商確定分類水價:農戶0.4元/立方米、農業企業1.3元/立方米。由於企業水價承受能力較高,所以適當反哺農戶。農戶用不完的水還可以進行交易,交易不了政府就以適當的價格回收,目的是鼓勵節約用水。”王燕解釋説。
“工程建設完工後,試點區內2510畝土地已實現微噴灌,每年農灌節水38.2萬立方米,節水率達49.9%。節水的另一大好處就是化肥使用量顯著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風險大大降低。”王燕説。
農業面源污染是雲南高原湖泊和主要江河的主要污染源。高西社區位於撫仙湖北岸,距撫仙湖7.2公里。此前,試點區農業種植都是大肥大水,施肥方式粗放,化肥使用量大,大量農業面源污染物直接排入梁王河,最終進入撫仙湖。據調查,試點區化肥、農藥年施用量分別為351.3噸、194.5噸,入河污染物量為27.3噸。2013年梁王河入湖口處水質多為Ⅴ類、劣Ⅴ類,主要污染物為總氮。
“項目實施後,試點區內農藥化肥使用量156.8噸,減少污染物入湖量12.2噸,削減農田面源污染物44.6%,而且每年還可以向撫仙湖補充清水38.2萬立方米。”這筆賬,在王燕心中清清楚楚。
據有關部門測算,如按照“澄江做法”,整個撫仙湖流域總氮、總磷、有機磷、有機氯每年的入湖負荷總量(單位:噸)將分別由4985.25、1246.31、18.01和4.72降低為3312.93、846.64、14.88和3.90,削減率分別為33.5%、32.1%、17.4%和17.4%。在雲南,農業面源污染佔江河湖庫污染負荷總量的60%以上,如果在全省推廣,效果不言而喻。
“雲南有九大高原湖泊,是全省人民重要的飲用水源地,真心希望澄江的這種做法能夠大力推廣,不要再走滇池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王燕呼籲。
同樣是節水,在昆明陽宗海鎮南國山花科技示範園,則主要是採用滴灌技術,其核心是水肥一體化系統,包括殺菌系統、精密計量泵、變頻控制器等。
“這套系統將節水、施肥、管理等融為一體,肥料按要求比例稀釋成母液,母液再按比例加到灌溉水裏,即把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和營養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減少水分流失及不必要的浪費。”南國山花園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玉勇説。
楊玉勇介紹,採用精確滴灌技術,只用傳統灌溉水的30%即可達到澆灌效果,而且節省了人力,整個園區1193畝的土地,澆水僅用5個人就可以了。
“如今‘荒山變花海’,澳臘花、繡球花、帝王花……這些國外名貴品種的鮮花每天都從這個基地發往全國一線城市。”楊玉勇説。
“和全國一樣,農業用水約佔昆明全社會用水量的六成到七成,而農業用水的90%為灌溉用水,其利用率僅佔45%左右。對於長期缺水的昆明來説,深化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廣節水農業迫在眉睫。”昆明市水務局副局長、昆明市節水辦主任龔洵木説。“近年來,尤其是今年以來,昆明市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研發、推廣和應用節水技術,建設節水改造工程等措施,正初步建立節水農業體系。”
近幾年,昆明市先後建成了祿勸運昌大溝、東川團結渠等骨幹灌溉工程。完成渠道防滲250公里,新增灌溉面積1.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7萬畝,年節水2900萬立方米,渠道利用系數平均提高到0.60,灌溉利用系數平均提高到0.62。“節水工程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夯實了農業基礎,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方便了群眾生産,為當地産業結構的調整及群眾增收、農民致富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我市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龔洵木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