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俗諺中見徽州精神
- 發佈時間:2015-12-26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吾心吾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著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往往深藏在那些雖經歲月淘洗卻依舊熠熠閃光的俗諺中。
徽州人提倡獨立,強調自己事自己做。俗語“徽州朝奉,自己保重”就體現了這種精神。
胡適兒子胡祖望在外地讀書,胡適就去信提醒他要記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自己能照應自己,服侍自己,這是獨立的生活。飲食要自己照管,冷暖要自己知道。最要緊的是做事要自己負責任。你功課做的好,是你自己的光榮;你做錯了事,學堂記你的過,懲罰你,是你自己的羞恥。做的好,是你自己負責任。做的不好,也是你自己負責任。你是徽州人,要記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胡適一直到晚年都堅持“自己幫助自己做事情”。在他看來,一個男人不僅要能幹一番事業,個人生活也不能完全依賴他人。他認為,一個事事依賴他人的人,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廢人了。
徽州的另一句俗語“出門身帶三條繩,可以萬事不求人”,強調的依舊是獨立的重要性。
胡適曾對秘書解釋了這句土話:“從前出門的網籃,網壞了,繩斷了,轎杠斷了,扁擔斷了,都得用著繩。必要時還可以用繩上吊。”
這句話,顯示了徽州人的獨立意識,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易求人。
有人用“前世不修,丟在徽州”來形容徽州地理環境的惡劣,然而,這裡的窮山溝卻飛出了一隻只金鳳凰。這是因為徽州人重視教育,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徽州的兩句俗諺:“三歲定八十”,“山樹條,從小彎”,表明瞭這一點。
胡適認為,家庭是訓練一個人學會做人的重要場所,所以家教特別重要。事實上,胡適成為一代大儒與其母早年對他“高標準,嚴要求”密切相關。
徽州山多地少,但徽州人生性樂觀,敢於闖蕩。陷入困境,他們總以“不要慌,十天到余杭”來安慰、激勵自己。因為只要到了杭州,肯吃苦、善經營的徽州人總能憑自己的勤勞與智慧謀到飯碗,開創事業。
一次,蘇雪林去拜訪胡適。蘇雪林去時,胡適正在用早餐:一杯加了咖啡的牛乳,一盤切開的烤面餅。胡適一邊吃,一邊告訴蘇雪林,這面餅是徽州點心。他對蘇雪林説:“這烤面餅是面做的,餡子是香椿、蘿蔔幹,不易霉壞的材料,這是我們徽州人的‘國寶’。我們徽州人在商業上的成功,都要歸功於這‘國寶’。”
見蘇雪林面露疑惑的表情,胡適拈起一塊面餅,繼續説:
“我們徽州是多山的地方,大凡山國的出産都是很微薄的,不足供居民生活的需要,於是居人不得不冒險到外邊求謀生之道了。我們徽州人的習慣,一家若有兩個或三個以上的男孩,把一個留在家裏耕種田地,其餘的孩子,到了十三歲,便打發出門學生意。出門時不要帶多少川資,只用幾尺藍老布做成一個袋,兩端縫合,中間開一個口,每袋一端,裝進五個這樣的‘國寶’就算孩子長途的糧食了。好在這‘國寶’的餡子都是幹材料,過上十天八天也是不要緊的,到宿店的時候,一點火,袋裏掏出一個‘國寶’在火上烘烤一會,吃下去就算一頓飯,至於宿費,每夜只需大錢二十一文,由徽州走到杭州,二百文川資,綽有餘裕。徽州人窮得不能聊生的時候,有句安慰自己的口號,説是‘不要慌,十天到余杭!’徽州人因為有這樣‘國寶’,所以能走遍天下,而無一點困難,徽州朝奉的腳跡遍國內,是不能不感謝這個‘國寶’的。”
“不要慌,十天到余杭”,體現出一種無所畏懼的樂觀主義。徽州面餅是物質上的“寶”,這種樂觀主義則是精神的“寶”。懷揣雙寶,徽州人自能走遍天下。
這些經過千錘百煉流傳下來的凝聚著先輩智慧的徽州俗諺,蘊含著徽州人特有的徽州精神:獨立、樂觀、重教。
這種精神是徽州人,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筆財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