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誰解種地困局?唯有“新農民”

  • 發佈時間:2015-12-25 03:53:2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農業後繼乏人、生産效率低下……誰來種地、怎麼種地、誰來服務是制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如今,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正在成為農業生産的主力軍和生力軍;伴隨土地經營規模程度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模式也漸顯雛形;便利高效、標準專業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得到不斷完善。

  誰來種地、怎麼種地、誰來服務是眼下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核心問題。對此,中央提出,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一年來,各地引導和規範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不斷升級,現代農業經營理念不斷得到深化。

  新型主體在成長

  “如今種1000畝地比原來種35畝還要輕鬆。”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種糧大戶王喜泉今年種了1000畝玉米,總産達到1000噸以上,建成名副其實的噸糧田。王喜泉告訴記者:“種這麼多地,主要托了農機合作社的福,原來家裏只種35畝,畝産1300斤,現在擴大到1000畝,大農機能打破犁底層,畝産達到2000斤。我只負責精細管理,播種、除草、打藥、收割都交給合作社了”。

  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國農民合作社達147.9萬家,比2014年底增長15.5%;入社農戶9997萬戶,覆蓋全國41.7%的農戶,各級示範社超過13.5萬家。合作社的發展,有效帶動了廣大小農戶,在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隨著農村改革的推進和農民分工分業深化,農民對合作內容、領域、方式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同時,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合作社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多領域上開展了聯合與合作,目前合作社聯合社達到7200多家。

  記者採訪發現,合作社的創新形式也日益多樣。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社區股份合作社方興未艾,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土地流轉後富餘勞動力組建的勞務合作社,農民以房屋、廠房入股組建的物業合作社,在生産合作基礎上實現了土地、資産、技術等資源要素的合作。在産業業態上,不少合作社積極運用新技術,在生産銷售同類農産品的基礎上開展種養迴圈、産加銷一體、民俗産品、鄉村旅遊等多种經營,發展信用合作、電子商務、會員制消費、認購式銷售等新興業態,收穫了技術進步與産業融合的紅利。

  伴隨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涌現,老人種地、婦女務農的現象正在得到改變。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開始返鄉從事農業創業。在山東聊城莘縣大王寨鎮,新農民利用微信等社交媒體和淘寶等電商平臺銷售蘋果,每天有4萬多斤蘋果遠銷廣東、湖南等地。各地創新性地銷售各類特色農産品,並將各種文化創意引入到農業生産中,正在給古老的農業産業注入嶄新的生機和活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説,目前,全國家庭農場超過87萬家,經營耕地面積50畝以上的農戶超過340萬戶,各類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超過12萬家,提供的農産品及加工製品佔市場供應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各地引導不同經營主體根據不同産業、産品的特性,創新發展適宜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在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産品領域,為實現高産,大多采取“規模經營戶+社會化服務”模式;在果蔬茶等園藝生産領域,為提高品質,則採取“規模生産基地+合作社”模式;而在養殖業領域,為保障安全,則更多地採取“規模養殖場+龍頭企業”模式,這些都大大豐富了不同農業主體之間的聯結方式。

  土地流轉見規模

  利用冬日暖陽的大好時光,江西省永豐縣七都鄉園下村農民王志亮正招呼著親朋好友幫忙建蔬菜大棚。王志亮在浙江幫人種植大棚蔬菜有10多年,積累了不少種植經驗,一直有回家發展的想法。土地確權之前,當地農民對土地流轉顧慮重重,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連片土地。縣裏出臺土地確權方案後,他立刻回到家鄉,很快流轉到50多畝耕地,搭建起60個蔬菜大棚,成為全縣首個因土地確權順利流轉土地而建立的産業基地。“土地確權後,政策明晰,雙方都放心。”談及日後的發展,王志亮信心滿滿。

  農戶承包地仍然存在面積不準、空間位置不明、登記簿不健全等問題,這使許多農民心裏不踏實,總擔心土地流轉出去後自己的權益無法保障。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説,為解決這一問題,在中央部署下,目前已有12個省開展整省推進試點,有2160個縣開展了整縣推進試點。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實測承包地面積3.5億畝,確權面積2.6億畝。這為土地經營權流轉奠定了堅實的産權基礎,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目前,全國土地經營權流轉總體平穩有序,政策界限清晰明確,政府指導服務力度加大,市場決定作用增強;社會資本參與流轉的積極性仍在上升,理性選擇和規範操作意識增強。據統計,目前全國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4.3億畝,佔耕地家庭承包合同面積的32.3%。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持續發育,全國1324個縣(區、市)、1.73萬個鄉鎮設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流轉糾紛得到有效調處,2411個市區縣設立了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全國大部分市、縣都出臺了推進土地流轉的相應舉措。

  伴隨土地經營規模程度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模式漸顯雛形。各地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建設模式。從適合高度機械化作業的規模化農業到依託小面積的高效生態精品農業,從著眼于生態保護的節水型農業到立足山區條件的特色農業。黑龍江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模式、陜西延安節水生態農業建設模式、貴州省湄潭縣山區特色農業建設模式……諸多模式為相同區域的其他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可複製的“樣板”。

  社會化服務增效益

  “對比一些國家的農戶一般幾千畝甚至幾萬畝地的經營規模,每戶農民種地規模往往不到10畝,這決定了我國農業的基礎競爭力不夠。”中農辦主任陳錫文説,新型經營體系的建立會對提高農業競爭力起到很大作用。未來農業效益的提高,既要重視土地流轉的形式,也要重視土地入股和土地託管的方式,既要重視提供農産品的經營主體,也要重視提供服務的經營主體,以服務的規模化帶動經營規模化,從而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現代農業發展對成本低廉、標準專業、集約節約、便利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十分強烈。針對一家一戶家庭經營辦不了、辦不好的生産性服務問題,各地深入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訂單式、託管式、合作式等服務方式不斷涌現。目前,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在農機跨區作業、病蟲害統防統治、農産品品質安全等領域發揮了作用。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全面啟動,中央財政安排了專項支援。公益性服務供給機制創新發展,農業部啟動了政府向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購買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

  隨著投資、財稅、金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的推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農村信貸呈現“短、小、頻、急”的特點,風險高,成本大。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福建、河北等地開展移動智慧終端金融服務試點。信貸員僅需一台移動智慧終端,就可以在客戶家中或田間地頭完成現場調查、實地拍照、聯網核查,後臺實時線上審批,實現當日申請、次日放款。目前,此項技術正向全國推廣。

  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體系已初步形成。在投資方面,發改委安排補助資金支援合作社建設生豬、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財政部用於支援農民合作社發展的資金增加到20億元,農業部開展合作社貸款擔保保費補助試點。在稅收方面,稅務總局明確了合作社增值稅、印花稅的優惠政策,財政部擴大了農産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範圍。在金融方面,銀監會和農業部制定了對合作社的信用評定、信貸支援等支援措施,人民銀行出臺了加強對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的意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