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 發佈時間:2015-12-22 08:40:05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者: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伏霖
近十幾年來,每當中國經濟部分指標出現波動,總有西方輿論借機鼓吹“中國經濟崩潰論”。與前一階段炒作中國股市高風險和中國經濟高宏觀杠桿率不同,隨著最近三季度宏觀數據和11月份PPI同比連續40多個月連跌數據的公佈,此輪唱衰中國經濟有關文章,主要從“中國經濟通縮論”的角度渲染。
此方論斷,將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與日本1990年後低速增長和嚴重通縮的衰退經濟相提並論,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長期通貨緊縮的通道,長期通縮中的中國經濟也將陷於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式的長期停滯。
確實,在“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面臨很多挑戰。但對於西方媒體關於“中國已經進入長期通貨緊縮通道”的論斷,筆者不敢茍同。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可以認為短期記憶體在一定程度的通貨緊縮壓力,但長期來看,溫和通脹才是中國物價的未來趨勢。筆者認為,中國當前部分物價回落的狀況,完全不同於90年代日本的通貨緊縮,以此為基礎認為中國經濟將陷於長期停滯更是無稽之談。
首先,中國經濟增速雖然已經減速到2015年第三季度的6.9%,但相比於世界其他經濟體仍然是快的速度,即使照此速度中國經濟的規模每十年就會翻一番,這是與90年代後幾乎零增長的日本經濟最本質的不同。日本長期通縮的原因在於日本長期停滯的經濟基本面,在於狹窄的財政空間和糟糕的銀行體系,而中國當前短期的通縮壓力的原因,更多是結構性的和輸入性的。一方面,在産業結構升級和淘汰過剩産能的大背景下,鋼鐵、玻璃、水泥等過剩産業的工業品價格短期難以回升;另一方面,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影響,輸入性物價下降也是當前通縮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空間不同。90年代後的日本,高築債臺的財政和“僵屍銀行”的貨幣市場限制了反週期政策的實施。反觀中國,雖然中國的宏觀杠桿率(債務/GDP比值)約為223%,這一數字與美國、德國等發達經濟體相近,仍遠低於日本400%和新加坡380%的水準,財政政策有巨大的發揮空間,且財政與貨幣政策間的協調配合也可以進一步改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從較長期的情況來看,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未來勞動力成本的將繼續上升,未來五到十年物價都會存在介於3%左右的溫和通脹,長期的通貨緊縮根本不具備宏觀經濟的基礎。
綜上,相信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國內“穩增長、調結構”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短期結構性通縮壓力會逐步得到緩解,重回長期溫和通脹的範圍內,據此唱衰中國經濟的“中國經濟通縮論”也將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