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本土文化的種子播種新文化

  • 發佈時間:2015-12-20 06:31:4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遼寧省鐵嶺縣李千戶鎮花豹衝村有個“中秋詩社”,從社長到社員清一色的農民,詩社也由最初的4人發展到現在的50多人。多年來,中秋詩社的會員一直堅持創作。平日裏,大家除了在一起交流寫詩技巧,還經常舉辦專題詩會。如今,中秋詩社已經出版了兩本詩集,發表詩作80多首。

  像李千戶鎮花豹衝村詩社這種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化品牌,鐵嶺縣還有許多,如凡河的農民文藝創作協會、大甸子的剪紙、雞冠山的根藝、白旗寨的書畫等都馳名省內外。

  鄉土文化既匯聚了一方水土的特色風情,又能展現其精神面貌。因此,支援和鼓勵本土文化生根發芽,對當地文化部門來説,是一件四兩撥千斤的措施,能對當地社會生活産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鐵嶺縣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有著“紅樓文化之鄉”、“小品藝術之鄉”等多種美譽。借著這些傳統,鐵嶺縣進一步挖掘本地文化資源,從“十二五”開始,提出了“種文化在鄉”的新思路。

  “種文化在鄉”就是用本土文化的種子在本土播種,一改過去靠省、市文化下鄉“文化扶貧”的舊格局。

  長期以來,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低、農村文化建設滯後,是制約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多年來“送文化下鄉”的初衷。但“送文化下鄉”是否及時“送”出、是否符合農民口味,各種反映不一。而且,“送文化下鄉”由於受季節、人員、經費等條件的限制,很容易斷檔或難以常態化,無法從根本上解除農村文化生活的匱乏。特別在電視、電腦、手機等現代媒體和通訊工具普及的背景下,只有“種文化在鄉”,讓農民自己成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主體,才是治本之策。

  具有一技之長的文化能人在農村並不少見,鐵嶺縣就通過文化能人的傳幫帶建立各類符合鄉情民情的文藝培訓基地,培養了千名基層文藝骨幹。這些本土文藝骨幹又以身邊人和事為藍本創作出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真正讓群眾成為自創、自娛、自樂文化活動中的主角。

  現在,鐵嶺縣農村的秧歌、剪紙、戲曲、詩社、書法等“草根文藝社團”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壯大起來,非常受當地群眾歡迎。為了進一步豐富和拓寬地方文化的視野,鐵嶺縣還主動走出去,與省級文化團體聯姻。今年鐵嶺縣與遼寧歌劇院達成了文化共建項目,雙方在“送文化下鄉、種文化在鄉、建設創作基地、打造精品劇目、人員交流鍛鍊”等五個方面簽署了文化共建協議。

  通過開展各種形式農村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業餘文化生活,也使村風民風得到很大改善。正如鐵嶺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宋金龍説,“以前村民們白天干活,晚上往城裏跑喝酒打牌。現在晚上是書琴詩畫、吹打彈拉,文化氛圍濃了,不少治安‘問題村’也變成了‘幸福村’”。

  培育鄉土文化,不僅讓農民受益,也有力地促進了文化本身的建設。“種文化在鄉”的好處著實不少:一是“種文化”充分利用本地鄉土資源,用當地的文藝能人播當地的文化種子,使得傳統的小品、小戲、二人轉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二是“種文化”讓本地文化在本地生根,一代傳承一代,保持了地域文化的延續性;三是“種文化”不花錢或少花錢,既減少了市場化的演出成本,也減少了上級文化事業單位的經費負擔。

  “種”和“送”,雖只一字改動,卻性質上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種,是一種親身參與的行為;種,是一種平等而親和的行為;種,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種,是一種功在當代利在未來的行為。只要種得合理、種得適當、種得科學,就一定會生根、發芽,繼而茁壯成長,讓本地文化在本地生根進而發揚光大。

新文化(300336)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