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一帶一路”上的中國“白求恩”
- 發佈時間:2015-12-16 12:0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電 題:“一帶一路”上的中國“白求恩”
作者劉辰瑤 夏賓
跟著中國路橋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路橋”)來到巴基斯坦,行醫超過20年的彭建國收穫了一份意外的成績單:7年,治療1000多名巴基斯坦患者。
2008年,中國路橋開啟了喀喇崑崙公路改擴建335公里的一期工程。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北起中國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北部重鎮塔科特的這條公路被稱為“中巴友誼之路”,地處“一帶一路”關鍵通道的中巴經濟走廊之中。
三十多年的侵蝕和損毀使其無法滿足通行需求,中國工程隊的任務是讓公路“重獲新生”。彭建國作為唯一的隨隊醫生,挑起了保證全部施工人員健康的重擔。而為巴基斯坦患者看病,本不在他的職責範圍內。
“第一次看到十多個巴基斯坦村民來到醫務室門口的時候,説實話,心裏沒底。”彭建國告訴中新社記者,他並不知道會有當地人到府求醫。
“最多時兩輛麵包車拉來了40多個人,我們在高寒地區,不能讓病人在外面等,大家都擠在醫務室裏。”彭建國後來才知道,巴基斯坦北部貧窮,醫療資源匱乏,那間由活動墻板搭建的30平米的醫務室便成了他們心中的“大醫院”。
令當地包工頭百納苦悶的是,二十多年前,他的妻子頭部長了多個囊腫,久治不愈。
當彭建國查完病情,確定為良性囊腫,認為手術可以根除的時候,百納激動不已。那是彭建國第一次做囊腫切除手術。術後,他取下帽子,摘掉手套,掌心有汗,衣衫略濕。從此以後,百納妻子頭上的大包消失了。
彭建國説:“後來百納告訴我,妻子愛照鏡子了。”
彭建國繼續回憶,那天淩晨2點,有人敲門,幾名警察用多種語言告訴他檢查站有位警察病情危急。
彭建國跑到醫務室,抄起急救箱,在夜色中出診。他告訴記者:“當時病人神志不清,雙手緊抓著左胸位置的衣服,表情痛苦,我判斷是心絞痛。”
彭大夫一隻手捏著病人下顎兩旁,另一隻手將硝酸甘油片貼在其舌下,旋即做靜脈點滴丹參針。剛剛還恨不得把衣裳扯破的警察,半小時後便沉睡過去。
彭建國用一小時救回了一位巴基斯坦患者的生命。他成了當地警察圈裏的“明星”,每次路過檢查站,都能聽見認識或不認識的警察對他喊:“Hello!Doctor!甲帕替!”
甲帕替是當地的一種傳統食物,像中國的薄餅。這樣的打招呼方式在彭建國看來就像在中國聽見“您吃了嗎?”一樣。
在中國“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海外項目給當地人帶去的“福祉”還有很多。據悉,喀喇崑崙公路項目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10000余個,使得原本每年只有4個月通行期的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得以全年暢通,當地人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路寬了,車速快了,貨物運輸多了,生活富裕了。”
中國企業的“一帶一路”建設工程,送去的不僅是經濟上的繁榮,更有像彭建國這樣的中國“白求恩”,與當地人民建立了心與心的聯繫。(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