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抗日辦學那些事
- 發佈時間:2015-09-08 01:31:0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時光倒流到78年前的1937年,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一位加拿大人坐不住了,前往紐約向國際援華委員會報名,主動請求組建一個醫療隊支援中國,他就是諾爾曼·白求恩。
1938年6月中旬,白求恩突破重重封鎖到達晉察冀邊區,了解到醫務人員遠遠不能適應抗戰的需要情況後,多次向聶榮臻司令員建議創辦一所衛生學校。聶司令員提議讓他當校長,但被婉言謝絕,説:“我是大夫,要到前線搶救傷員,不能拴在後方,但我可以為辦學做點具體事。”
1939年2月,白求恩率“東征醫療隊”挺進冀中,工作非常繁重但仍時刻惦念著學校籌建。他一方面在冀中物色一批醫學專家,積極向軍區推薦抽調充當骨幹教師,一方面在戰鬥間隙起草《軍區衛生學校的教學方針》。經過緊張籌建,1939年9月18日,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于河北唐縣牛眼溝正式成立。
在抗日烽火中,白求恩率學校師生“邊教學、邊戰鬥、邊救治”。同年10月,日寇調集兵力進行“冬季掃蕩”,白求恩在戰鬥激烈的摩天嶺前線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在手術中受傷,感染化膿,發展為敗血病,于1939年11月12日以身殉職,終年49歲。為了紀念他,1940年2月16日,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更名為白求恩學校,後沿革發展為白求恩醫務士官學校。
“像白求恩那樣去戰鬥!”白求恩學校師生繼承白求恩遺志,轉戰太行山,馳騁嘑沱河,救死槍林之下,扶傷炮火之中,舉起刀槍能打仗,背起藥包能救護,為抗日戰場輸送大批醫務人才,近百名師生壯烈犧牲在血與火的抗日戰場。
白求恩來到中國至以身殉職僅22個月,卻給八路軍官兵和晉察冀邊區人民留下深刻印象,也留下了許多動人故事。毛主席講“見過他的人,無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動”。
回眸一1938年6月,白求恩從延安來到晉察冀,見到聶榮臻的第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司令員同志,我的戰鬥崗位在哪?”同志們勸他休息一會,他説:“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休息的。你們不要把我當成古董,要把我當成一挺機關槍使用!”第二天,他就奔赴60多裏外的五台縣松岩口村後方醫院,並立即投入工作。一個星期,白求恩就診治了521名傷員,前一個月就為157名傷員做了手術。在異常艱苦條件下,對於年近半百僅有一個肺葉機能的白求恩來説,平均每天做5台手術,令人難以置信。
回眸二白求恩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抗日戰場。晉察冀軍區給他發100元生活津貼,他謝絕:“我是來支援中國民族解放的,我要金錢做什麼?要圖吃得好、穿得好,我就不來中國了!”在攝影家吳印鹹拍攝的小廟手術經典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他是身穿舊軍裝、腳上著草鞋,直至犧牲。
回眸三白求恩號召後方醫院的同志們:“到前線去,哪有傷員,我們應該到哪去。到傷員那裏去,不要等傷員來找我們!”他身體力行,絲毫不顧個人安危,每次都堅持手術室設在戰場最前沿,經常依託小廟在隆隆槍炮聲中做手術。他多次為搶救危重傷員獻血,説:“能輸血救活一個戰士,勝於打死十個敵人。”在冀察冀抗日根據地工作一年多時間裏,他直接參加雁宿崖、黃土嶺等11次戰役戰鬥的救治工作,親自為1290余名傷員施行手術,接受過他診治的軍民數以萬計。其中,一次連續69小時為115名傷員進行外科手術。戰士衝鋒勇往直前,高喊:“衝啊,受了傷不用怕,我們有白求恩!”
回眸四1939年10月21日,敵人對醫療隊所在地孫家莊一帶進行冬季“掃蕩”,形勢十分危急,同志們都勸白求恩立即轉移,可他堅持要做完最後一例手術。在清理傷員創口時,他左手中指被碎骨劃破,他只是將流血的手伸進碘酒瓶裏蘸了蘸又繼續手術,直到縫完最後一針才撤離。第二天,白求恩的傷口發炎了,但仍堅持工作,一連又做了幾十例手術。11月1日,前線送來了一名患頸部丹毒合併蜂窩組織炎的傷員,白求恩明知自己傷口一旦觸到這種病菌,很容易感染甚至帶來生命危險。可他為了挽救傷員的生命,戴上一副新手套立即上了手術臺。不幸的是手套被劃破,白求恩受到了致命感染。
回眸五經歷按西方模式創建八路軍“模範醫院”被日寇焚燬的教訓後,白求恩對中國抗日遊擊戰有了深刻認識。於是,他積極探索,進行醫療技術和戰救模式的創新。一方面,他緊貼我軍抗日遊擊戰的實踐,撰寫了《消毒十三步法》《戰地外科組織治療方法草案》等教材,還因地制宜,研製了治療戰傷感染化膿的“畢普”藥膏,發明剝離器、盧溝橋藥馱子、白求恩勒骨剪等20多种醫療器械;創新戰救模式,包括把紅十字汽車換成騾子、分散建醫院、組建醫療隊和“志願輸血隊”到前線,制定一整套開展火線救治的原則和方式。
走在白求恩醫務士官學校的校園,時時感覺“白求恩”就在身邊。“熱忱負責、精益求精”的校訓已經深深烙在學校每位師生心中。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