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破解“停車難”須綜合治理

  • 發佈時間:2015-12-11 06:33:5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1月22日至24日,本報刊發“城市停車設施建設調查”系列報道,展現了本報多路記者對部分大中城市停車問題的採訪調研,介紹了這些城市在開發停車設施、緩解停車難方面的經驗與探索。報道刊發後,許多讀者和專家對報道給予了積極評價並對此話題表達了自己的建議,參與報道的記者也通過調查對這一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本報關於城市停車難問題進行的系列報道,引起了業界強烈反響,記者于近日採訪了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交通規劃專業總工程師宋家驊,看看專家對此組探討性報道的評價。

  問:您如何評價這次報道?

  答:如今,停車問題已不僅是一個交通問題,它是一個城市綜合管理問題,也涉及産業發展,“停車難”解決得如何甚至影響民心。最近發改委、住建部等中央層面紛紛出臺意見,加強停車問題的頂層設計;各個城市也都作出了相關的實踐和探索。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經濟日報》推出這套報道,選題抓得很準,非常及時。這套報道內容十分豐富,切入不同角度來看待停車難的問題,為業界提供了國內外多個城市的經驗和樣本,同時也集合各方觀點作了深入探討和思考。業界需要這樣的全面、深入的報道,以推進改善、解決問題,無論在規劃建設、居民需求,還是産業化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對行業、政府、市民等各方都有很大幫助。

  問:這次報道探討了老社區優化、綜合治理、智慧化升級等停車難的解決之道,就這些思路的實際意義,請談談老社區優化改造的問題。

  答:其中一篇報道《杭州:老小區優化新車位》中寫道:從2014年起,針對“行車難、停車難”問題,杭州對11個老舊小區實施了“私人定制”的治理方案,新增泊位3465個,90余條支小路實施“微迴圈”,新增26個公共自行車點進社區,解決居民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

  正如報道中所説,老社區還是有潛力可挖的,但在優化改造老社區時,一定要綜合採取多種辦法。事實上,老社區空間本就緊張,經常出現停車難、停車亂的問題,改造首先要以安全為前提,在增加停車空間的同時要重視生命安全通道的空間保障。同時,老社區的改造需要的是綜合改造,不能單純為了劃車位而劃車位,也要考慮小區綜合環境不能遭到破壞,例如生命通道、綠地、兒童活動空間、自行車所需空間等。針對改造空間十分有限的老社區,可以採用“借力”的方法,利用沿線道路和附近新樓盤等空間解決一部分停車需求,可嘗試與新樓盤開發商的協調,在規劃配備車位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車位,供老社區使用。在“借力”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社區自身力量,政府可以搭建交流平臺,協助業委會和新樓盤開發商達成協商。

  問:請談談停車問題的綜合治理。

  答:報道《南京:解決停車難不止步于建停車場》提到,停車難是一個綜合城市病,城市越大,經濟越發達,停車難的問題越突出。解決這一問題,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通過多措並舉逐步完成。

  這種看法很客觀。如今,停車問題很複雜,涉及法律、産權、城建、規劃等方方面面,絕不僅是交通問題,一下子很難徹底解決。但是,社會治理者還是要端正態度,不能因為複雜就置之不管,還是要盡力完善。各個城市應結合自己的情況綜合解決停車問題,但要有幾個共同原則,首先是綜合治理,不能就停車講停車;其次是更多地由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第三要嚴格依法管理,加強執法。停車空間供應方面,在大城市中心地區等停車壓力較大的地方,應對辦公商業用車停車指標作出一定的控制,設置上限,並盡可能地減少。停車位佔據空間較大,在人口密度很高的地方有必要採取停車位的控制。

  問:請談談停車系統的智慧化升級問題。

  答:報道《武漢:智慧停車場“智”在哪》寫道:“‘自從前年台北路智慧停車場建成後,我就再沒為停車發愁了。’在武漢市台北路上班的周先生高興地説。”台北路智慧立體停車場業主方是武漢城投,其“智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進場無需取卡、入場後智慧引導尋找空車位、離開時可智慧引導找車、繳費與ETC綁定自動扣費。

  近年來,為緩解停車難問題,各方紛紛出招,不少地方結合“網際網路+”和手機等移動終端來提高停車效率。不過實事求是地講,智慧化升級解決的是停車的週轉率、效率等問題,雖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只是治理停車難的輔助手段。因為從根本上講,停車問題更多的是供需矛盾問題,提高供給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提高供給的過程中,建議應由市場來配置資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