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次仁:讓藏藥走出高原
- 發佈時間:2015-12-09 03:32:1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企業一線創新力量
“民族藥的創新之路,在傳統理論的堅持與現代藥的規矩中衝突、和諧前行,加油!”
11月末的北京冷冽刺骨,穿著夾克的巴桑次仁卻如沐暖陽。得知自己牽頭的子課題通過“‘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中期檢查會後,他狠狠地嘬了一氣煙,摘下眼鏡搓了一把古銅色的臉,發微信給同事們鼓勁。
“這是西藏藏藥企業承擔的級別最高的新藥創制項目,對藏藥産品的後續研發和産業化意義重大。”西藏甘露藏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巴桑次仁坦言,數十年努力只為讓傳統藏藥走出雪域高原,造福更多患者。
細數過往,巴桑次仁的回憶多了些明亮的色彩。2003年,對他來説是個值得紀念的節點:接到《西藏現代藏醫藥産業化戰略研究報告》的編寫工作,獨自肩挑籌建廠裏研發部門的重任,著手開發藏藥新藥——如意珍寶膠囊。
單就任何一項工作,對常人而言都是耗時、耗力、耗神的苦差事,巴桑次仁愣是一肩扛下來。如意珍寶膠囊的二次開發,經受的波折和反覆超乎想像。10個藥材品種沒有現行的品質標準,意味著研發從起草藥材的品質標準開始;臨床研究中病例流失嚴重,很難湊足病例數;研究費用大幅增加,申報審批過程中補充四次研究資料……8年付出終有回報,2013年該藥上市後,受到醫生和患者一致好評,目前銷量已達1000萬元。
那些通宵找資料寫材料的日子,養成了動筆必有煙作陪的壞習慣。讓他痛並快樂的,是那些翻山越嶺野外採集種子的時光。好苗出在險峻處,藏藥材種子的採集更是如此。説起已經産業化的藏木香,巴桑次仁侃侃而談,“雖説是大眾藥材,但當時主要靠野生所以産量低,我們就去深山溝裏採集種子,研究種植技術後再育苗移栽。”
3個人背著400斤藥材,拄拐杖走兩天到達日喀則邊境的山溝。每每要爬到六七千米海拔的地方採藥,腳下是深淵,叢林中還有狗熊,“每次採集種子都很辛苦,但找到想要的品種就覺得全都值得。”
後來,巴桑次仁和同事邊給老百姓免費看病,邊拿出要採集的種源和藥材標本,手把手教當地人怎麼辨識、採集,不僅緩解了藥材的毀滅性採集問題,也增加了當地人收入。
解決種源問題後,巴桑次仁的目光轉向拯救瀕危藥材。多年來,他相繼承擔西藏自治區重點科技項目《藏木香種植技術研究與推廣示範基地建設》,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引導項目《建立瀕危藏藥材規模化種植基地》。如今,20多個原本瀕危的藏藥,形成了種植技術推廣和示範規範,“這好比有了種植藥材的‘説明書’,簡單示範後老百姓一看就懂。”巴桑次仁説,為了藏木香種植技術研究與推廣示範,甘露藏藥在拉薩附近建立了2000畝藏木香種植基地,年産值約800萬元。
近年輪番興起的“紅景天熱”“蟲草熱”等,讓來自雪域高原的藏藥漸為人知。但藏藥對肝膽、風濕、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獨特療效,在平原地區的接受度並不高。
提升老百姓的接受度,一個是走市場,在各省市建立甘露藏藥專賣店擴大影響;另一個是進入醫保目錄,讓安全有效、價格低廉的藏藥步入百姓家。
目前,甘露藏藥在全國建立了130多家專賣店和500多個專櫃,公司每年都組織藏醫專家組到內地市場巡診。“內地市場的年經營份額現達8000萬元,較5年前增長8倍;進入國家醫療保險目錄的只有8個品種,約佔公司藥品的1/7。”在巴桑次仁看來,專家對藏藥不了解,自然不會推薦民族藥進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藏藥的成果推廣依然壓力山大。
“最近因為高血壓住院,醫生説不到四十的人不該有這病啊。”巴桑次仁吐出一口煙,嘆了嘆氣説:“愛人埋怨我光顧著工作,總叨叨我不愛惜身體,萬一我有個啥事家裏咋辦?”
關於未來,巴桑次仁透露,作為項目負責人正在籌建“西藏藏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的是打通藏藥研發的産學研通道,“建成後免費向社會開放共用,我們還準備申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