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你看,你看,繪本的中國面孔

  • 發佈時間:2015-12-06 07:31:5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繪本,繪本,長著什麼樣的臉?

  提起繪本,人們首先想起的可能就是那些來自歐美日韓的知名繪本。事實上,在千姿百態的繪本花園中,“中國面孔”的原創繪本正在悄然萌芽生長,散發出獨特的芬芳。好的原創繪本什麼樣?中國原創繪本走得太快還是太慢?原創繪本路在何方?

  小荷才露

  我們更加堅信自己的眼光和對精品原創圖畫書的出版追求

  “繪本”是圖畫書“Picture Book”的譯名,通常指那些專為兒童創作的圖書,有兒童“人生中的第一本書”之稱。與一般的圖畫書不同,繪本中的圖畫與文字緊密結合,共同擔負起滋潤小小心靈的重任。

  什麼是原創繪本?10月20日,在由北京閱讀季和悠貝親子圖書館共同舉辦的“中國原創繪本發展論壇”上,國家圖書館少兒館閱讀推廣人負責人康瑜給出的定義是:大陸地區出版,文圖作者其一為中國國籍;或者文圖作者其一為中國國籍,首版在非大陸地區出版,但大陸出版社已引進出版。

  事實上,早在清末民初,隨著現代出版業的發展,我國就已出現大量插圖的圖書雜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專業兒童出版社和美術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優秀的連環畫作品。但是,這些大多是為成人而作,並非現代意義上的繪本。

  直到最近十年,中國繪本市場才迎來了春天。資深繪本翻譯、颶風社董事長猿渡靜子在中國與繪本打了15年交道,先後翻譯了《可愛的鼠小弟》《可愛的身體》等300多本繪本。據她回憶,2004年-2006年期間,新經典文化出版的3000本《愛心樹》花了兩年時間半賣半送,5000套《可愛的鼠小弟》也賣了很長時間。而如今,《愛心樹》每年銷量超過10萬本,累計超過100萬本,《可愛的鼠小弟》則累計超過600多萬本。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原創繪本開始了多元化的探索並嶄露頭角。越來越多的出版社投入到原創繪本的開發創作中來,他們有的注重民族特色、有的重現經典文學,還有的借鑒國外經驗。一批優秀的原創繪本作家也涌現出來,如蔡皋、熊亮、彭懿、保冬妮、劉旭恭、周翔、向華、麥克小奎等,屢有佳作。2015年初,由彭懿、九兒創作的《妖怪山》掀起了一股原創繪本“旋風”,該書首發一週就緊急加印。在今年9月舉行的第25屆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插圖雙年獎(BIB)大賽上,年輕插畫師黑瞇創作的《辮子》一舉奪得金蘋果獎。

  天天出版社副總編張昀韜告訴記者,《辮子》是原創圖畫書系列“童年中國”中的一本,該系列對主題並不做嚴格限定,只要是童年中的記憶、物事、情感、心緒,都可以成為作者表現的主題。“我們想記錄一本本原創圖畫書的生長,記錄我們的圖畫書向國際靠攏的每一步,《辮子》獲獎也讓我們更加堅信自己的眼光和對精品原創圖畫書的出版追求。”

  “去年我們做了一百場的原創推廣,從一線城市到鄉鎮,有10萬多個家庭參與了這個過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大眾少兒研發中心主任胡苗認為,讀者對原創繪本的接受度和需求量都在提高。

  噹噹網的數據也印證這一點。據噹噹童書資深編輯溫婷介紹,2015年原創圖畫書的品種數量在噹噹童書的佔比為32%,雖然比例的變化不太突出,但今年原創圖畫書銷售碼洋同比增長超過40%。這説明,中國的童書市場逐漸成熟,家長的選書標準越來越理性和專業化,對品類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噹噹童書還將2016年的年度主題定為“中國力量”,加大對原創繪本的推廣力度。

  更可喜的是,一批優秀的中國原創繪本不僅在國內暢銷,還受到海外市場的認可。例如,禹田文化出品的《中國民間童話系列》被法國和英國進行了版權引進;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的“中國原創繪本精品系列”中《曬龍袍的六月六》《水與墨的故事》等輸出到了英國;蒲蒲蘭的《北京:中軸線上的城市》《悟空,乖!》《荷塘月色》等書輸出到了日本。

  共育沃土

  比繪本作者更缺少的,是好的繪本編輯和好的繪本出版人

  然而,與引進版繪本的出版數量、品質和推廣程度相比,剛剛起步的中國原創繪本仍顯稚嫩。據悠貝親子圖書館創始人林丹介紹,一項面向讀者的網路調查顯示,80%的讀者選擇“非常希望孩子能從小就經常接觸原創繪本,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但是,還有近2/3的讀者表示,原創繪本“種類太少”“故事説教得太多”,“很少有特別適合3歲以下低齡寶寶的書”。

  國家圖書館少兒館在去年曾製作了一個“繪本100”的書單,其中納入了15本原創繪本,但康瑜坦言,“如果單純從繪本品質來講,可能是佔不到15%這樣一個比例的。”目前,國圖正在做“原創100”的書單,以2015年3月份以前的作品作為評選對象,從入圍情況看,好作品的作者相對集中,民俗和傳統故事數量偏多,童趣作品略少,大多數作品圖畫品質一般。而且,原創作品在文圖結合上還需更加著力,寫實作品偏多,富有想像力的新創作故事偏少。“我們的繪本中敘事力量不夠,講故事水準高的人參與不夠,是一個很明顯的現實問題。所以名家散文配圖畫作品開始逐漸多起來,而且一般都是配名畫作家的作品。考慮到文圖之間的銜接,效果其實不是那麼理想。”康瑜説。

  作者資源缺乏、精品難得、持續創作難以為繼,是原創圖畫書面臨的主要問題。張昀韜認為,中國原創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有幾個高峰,但是沒有高原,甚至沒有平原。“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原創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需要通過國外的返照證明我們自己,有的時候想想這是件哀傷的事情。”

  懂孩子的書才是最好的。享有“日本繪本之父”美譽的松居直曾説過,“好的圖畫書用趣味盎然的方式,呈現孩子喜歡的事物,讓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見,並且深深地被感動。”作為國內高校中唯一一個繪本專業——中央美術學院繪本創作工作室的老師,也是《悟空,乖!》《小鯨魚回家》等暢銷繪本的作者,向華認為,“好的文字作者一定不要得意于自己是一個好的文字作者,好的繪畫作者也不要得意于自己是一個好的繪畫作者。我這些年來學會的,就是要放下大人的,尤其是放下寫字人的各種各樣的積習。”他舉例説,比如麥克小奎的《跑跑鎮》的文字就是反覆反覆,一些批評者覺得這太無聊了,但是孩子會特別喜歡這些東西。

  黑瞇則是向內尋找自己的兒童性。黑瞇雖然和孩子接觸的不多,但兒時的一些雜亂、深刻的記憶在心裏反覆醞釀沉澱,終於在做畢業設計時找到了一個出口,然後又被出版社編輯發現,幾經打磨變成繪本《辮子》。她説,“我是為了自己的童年在創作”。

  “其實,比繪本作者更缺少的,是好的繪本編輯和好的繪本出版人。”向華認為,好的繪本編輯,既不是過去的童書編輯,也不是引進編輯,而是要能夠更好地理解繪本,更好地與文字、圖畫作者建立關係,把不連貫的創作變成完整的繪本作品,“出版社是要培養作者的”。

  在耕林童書館總編輯敖德看來,只要是孩子需要的書,好不好賣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先做出來。近年來,耕林“精耕”小眾市場,推出了政治教育、宗教、哲學、美育、生態等方面的原創繪本,比如今年5月份首發的《池上池下》《我們去釣魚》《我們的森林》等8本原創繪本,目前已經第3次印刷,數量累計達到2萬多冊,“雖然很小眾,但我們用心去做,讀者很支援。”

  對於原創童書,不僅要有耐心,也需要更好地推廣。目前,從公共文化機構到民間閱讀推廣機構,開展的各類閱讀講座、沙龍、工作坊、原創作品展等活動,都在為原創繪本的發展積極貢獻力量。在這方面,日本“繪本美術館”的經驗值得借鑒。據日本安曇野千弘美術館副館長、日本繪本學會監事竹迫祐子介紹説,“繪本美術館”是專門收集繪本原畫和繪本作家的作品資料並進行管理、研究、展示等的美術場館,能夠使讀者與繪本建立更緊密的聯繫。現在,日本大大小小的繪本美術館超過35家,一年有近三百次的繪本原畫展,這在其他國家是比較少見的。

  中國之美

  讓我們一代一代的人知道中國的故事特別多、特別牛、特別好,這才是有意義的

  怎樣的原創繪本更受讀者喜愛呢?悠貝的調查顯示,“故事情節生動、有想像力,或者貼合孩子日常生活和興趣,適合講給孩子聽”被列為第一選項,其次是“繪本的畫面蘊含中國文化元素,如剪紙、水墨、工筆等”,選這兩項的讀者分別佔75%和70%。

  在這方面,我國已有十幾家主流童書出版機構進行了探索,他們致力於讓孩子從小就遇見中國之美,展現屬於中國人的童年記憶和情感力量。比如,蒲蒲蘭推出的“名著繪本系列”用繪本的形式展現近現代中國的名家名作,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荷塘月色》《北京的春節》等。尚童童書挖掘出品的《大師中國繪·傳統故事系列》,在國畫大師楊永青的丹青水墨間講述了《司馬光砸缸》《曹衝稱象》等7個中華民族古代少年的故事。北師大出版社的《九色鹿》,用國畫大師劉巨德的繪畫來為孩子講述敦煌壁畫故事。啟發出品的《蝴蝶·豌豆花》則選取了中國20詩人的經典童詩,由10位知名兒童文學插畫家為詩作畫。蒲公英童書館整理出版的《中國優秀圖畫書典藏》系列,則集結了《豬八戒吃西瓜》《小馬過河》《拔蘿蔔》等70後、80後熟悉的老圖畫書。

  《中國民間童話系列》目前已經出了8本,向華説,“對於中國的故事中國的童話來講,再多,這一套書也太少。我希望更多人來講這些書,讓我們一代一代的人知道中國的故事特別多、特別牛、特別好,這才是有意義的”。但向華也指出,傳統文化並非“一做就靈”。可借鑒的東西好做,而傳統文化需要很大的力度去推,“我們做得慢,慢是很重要的。一年做一本,都算是很快的速度,兩三年出一本是很正常的,但在國內出版社是不可接受的”。

  而在敖德看來,中國原創繪本未必一定要強調“中國風”,如果所有的繪本只有一個特色,那就糟糕了,要嘗試多元化的創作風格和表達方式,給孩子打開一扇扇不同的窗戶。而且,中國的市場很大,世界市場更大,跨越不同文化的作品,更容易獲得全球市場的認同。

  “繪本市場急速擴張,繪本創作飛速發展”。這是竹迫祐子對近十年來中國繪本的觀察。但是,會不會走得太快了?猿渡靜子有些擔憂。她説,日本繪本走了60年,經過了20年的引進出版之後,才真正有了自己的繪本創作和繪本大家。

  對此,繪本創作者田宇認為,走得太小心,可能連想去哪都不知道。“中國原創走得快也好、慢也好,我覺得不怕跌倒,這一次跌倒了,下一次別跌倒。如果總是跌倒,把臺階填平,就走上去了。跌跌撞撞走,這才是中國繪本發展的狀態。”

  或許,再過一個十年,等到這一代“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們成長為繪本創作者,中國原創繪本的春天也將真正到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