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內糧食需求五年後將達1.4萬億斤

  • 發佈時間:2015-11-27 06:32:01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自2004年來,中國糧食生産實現了“11連增”,但中國在未來幾年的糧食缺口情況並未得到改觀。近日《人民日報》刊發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的文章,該文指出,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大約為14000億斤,還有2000億斤左右的缺口。

  專家分析,目前我國主糧種類供需偏輕鬆,缺口主要來自飼料糧和工業用糧,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在於提高農業競爭力。上述文章指出,要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産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重點支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等。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趙曉

  數據??2014年糧食進口首超億噸

  “從國內的生産形勢來看,今年是糧食連續實現‘12連增’的年份,産量預計可達到12300億斤左右。”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在日前舉行的“2016財經年會”上指出,與12年前相比,今年年産量提高了3600多億斤。

  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有新提升,糧食生産5年跨上兩個千億斤臺階,2014年糧食總産量達到12142億斤,連續兩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

  然而,糧食“12連增”的背後卻掩飾不了“豐年缺糧”的現實。海關數據顯示,近年來糧食進口數量逐年遞增。2014年,中國糧食進口首次超過1億噸。而近年來,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品種也已連續4年出現凈進口,而玉米的替代品高粱、DDGS(玉米酒糟蛋白)的進口近年來亦出現大幅度增長。

  韓長賦的文章稱,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準提高和農産品工業用途拓展,我國農産品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大約為14000億斤,還有2000億斤左右的缺口。

  “2000億斤的糧食缺口,應該主要是飼料糧,尤其是專業飼料糧的缺口。”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産業與技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照新表示,我國是糧食生産大國的同時,更是一個糧食消費大國,剛性需求較高。

  這個觀點得到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國祥的認同。在他看來,到2020年,我國糧食生産能力達到14000億斤的水準是不成問題的,尤其是主要糧食生産能力提高了,寬鬆的狀態可保證我國糧食的絕對安全。

  分析??非主糧種類可依靠進口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國的飯碗要裝滿中國糧。“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産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這與中央“十二五”建議“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等提法有所差別。這意味著“十三五”時期,在保證主要穀物和口糧安全後,部分糧食可以依靠進口。

  韓長賦文章指出,要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根據國內需要適當增加農産品進口,加強農産品進出口調控,把握好農産品進口規模、節奏,積極支援優勢農産品出口,實現國內外資源有效配置、國內外市場統籌利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研究員葉興慶指出,這其實是為我國放開手腳調結構、轉方式爭取空間。中央提出的新糧食安全戰略中把“適度進口”作為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大戰略舉措。

  文章還指出,推進農業對外開放,加強農業對外合作,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李國祥説,部分“一帶一路”國家農業不發達,我國在技術和管理上都有明顯優勢,可以幫助提高沿線國家的農業科技水準和競爭力,合作空間巨大。

  出路??培養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糧企

  在李國祥看來,中國保證糧食安全的戰略,在於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通常情況下,部分糧食可以通過進口解決。但考慮有極端情況,我國糧食生産能力要及時恢復,保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力量,讓部分耕地可實行輪作休耕。”

  葉興慶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政策體系要從增産導向轉向競爭力導向,要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重構農業政策體系。他建議,應把促進土地的流轉和集中、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農業勞動生産率的提高,作為下一步農業政策體系的核心目標。農産品價格方面,應實行以“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為核心的農産品目標價格補貼改革試點。

  目前,我國中低産田佔耕地面積的2/3,有效灌溉面積僅佔一半多一點,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韓長賦要求,要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産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此外,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對糧食增産貢獻逐年提高,目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比10年前提高10多個百分點,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韓長賦指出,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等。

  華融證券農林牧漁行業分析師張科然則認為,從長遠來看,培養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糧企,有利於掌握國際糧油市場定價權,糧食安全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建議投資者關注糧油産業化龍頭企業。

  連線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國祥:

  提高競爭力不能搞同質競爭

  “當前來看,我國主要糧食種類的供需處於偏輕鬆的狀態。”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國祥指出,根據國家統計數據,目前我國玉米年産量大約是2.1億噸,但這項産能是明顯低估的,實際産量應該在2.5億噸。此外是稻穀,年産量大約是2億噸,小麥大概是1.3億噸,大麥是2000萬噸,大豆是1500萬噸。

  進口方面,我國大豆進口7000萬噸,穀物進口預計3000萬噸。從這個角度而言,張照新認為,我國糧食進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結構性問題。我國糧食進口量最大的是大豆,這佔據了糧食進口的半壁江山。

  李國祥指出,目前國內和國際糧食價格存在差價,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自身資源稟賦決定的。提高農業競爭力,我們不能和美國等國家搞同質競爭,而應該進行差異化發展,提質增效,不盲目追求數量。“比如美國搞轉基因,我們就避開,可以種植蛋白大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