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對策

  • 發佈時間:2015-06-23 02:32: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到目前,我國生態農業建設面積達0.1億公頃,佔全國耕地面積的12%左右;生態農業涵蓋了生態農業戶、生態農業村、生態農業鄉、生態農業縣乃至生態農業省等;實施生態農業建設示範項目的縣、鄉、村數量已達4000多個,遍佈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特色、社會經濟發展水準及資源狀況,可以將我國現有的生態農業模式分為如下4種:(一)物質多層利用模式。在該模式中,一個環節的産出是另一個環節的投入,廢棄物在生産過程中得到多次利用,實現物質良性迴圈和能量多級利用,可以細分為沼氣利用模式、病蟲草防治模式、産業鏈延長增殖模式。(二)生物互利共生模式。該模式通過在一個生物群落內安置生態位互補的生物,分層利用空間,充分利用太陽能、水分、養分、積溫等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生産力,實現高産、優質、高效、低耗的目的,可以細分為:山地丘陵模式、農田平原模式、水體立體模式、草原立體模式。(三)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模式。該模式把農業生産活動納入生態迴圈鏈內,參與生態系統的生物共生和物質迴圈,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與生産條件,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四)觀光旅遊模式。該模式在當地自然景色的基礎上,以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化開發為中心,以農産品加工為突破口,以農業旅遊觀光服務為手段,將生態農業建設和旅遊觀光結合為一體,可以分為觀光農園模式、農業公園模式、教育農園模式。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對策:(一)轉變農業發展理念。生態農業的發展與農業發展理念緊密相連,只有先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成為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的指導思想。這需要農民轉變傳統的“重農業産出,輕生態環境”理念,形成環境友好型的集約化經營理念,還需要政府和農民通力合作,政府轉變“唯GDP論”的思想,同時通過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素質。

  (二)完善生態農業法律法規。儘快出臺《生態農業促進法》等生態農業專門法律,制定《生態農業發展條例》等相關法規,修改完善《農業法》,明確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總體目標、指導思想、發展戰略和管理體制等內容,指導生態農業具體政策的制定。還需要加強監管,強化執法力度。

  (三)推進生態農業産業化。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要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産業化,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為主導,發展多種生産類型、多种經營模式和多層次的農業經濟結構,構建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有效結合,形成産、加、銷一體化的産業體系。

  (四)加強生態農業組織管理。關鍵要理順政府、農民、企業、科技實體、社會組織等相關利益主體的關係,逐步形成政府引導,科技實體與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農民與企業積極建設的生態農業組織與管理框架模式。

  (本文係農業部農研中心農村發展研究室項目研究成果,執筆人:周芳劉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