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農業部長韓長賦: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 發佈時間:2015-10-11 07:09:2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張少雷

  金秋十月,全國各地農作物陸續進入收穫季節。圖為甘肅張掖高臺縣合黎鄉八壩村村民在翻曬辣椒。陳 禮攝(新華社發)

  近日,位於“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區的河北省南皮縣40萬畝玉米等秋糧開始大面積收穫,當地農民利用晴好天氣加緊收割,確保顆粒歸倉,高品質完成秋收生産。

  “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第四場報告10月10日在京舉行,本報記者採訪了報告人、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問:俗話説“民以食為天”。“吃”是人們離不開的話題,請您談一談“十二五”以來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等總體情況。

  答: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於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十二五”以來,我們始終把千方百計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農産品供給水準顯著提升。糧食生産實現“十一連增”,連續登上兩個千億斤新臺階。2011年以來糧食總産連續跨越11000億斤和12000億斤兩個關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沒有過的。2014年達到12142億斤,今年預計超過12000億斤,將連續5年超過11000億斤,連續3年超過12000億斤,表明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已由“十一五”期間的10000億斤跨上並站穩11000億斤的新臺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産已連續十一年增産,既增強了我們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糧食每人平均佔有量達到450公斤,高於世界平均水準。我們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産出世界25%的糧食,養活世界近20%的人口,並且實現由糧食援助接受國向糧食援助捐贈國的轉變,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讓世人稱歎的重大貢獻。在糧食連年增産的基礎上,“菜籃子”産品也豐産豐收、供應充足、價格穩定。2014年,我國産出616萬噸棉花、3517萬噸油料、1332萬噸食糖、7.6億噸蔬菜、1.5億噸水果、8707萬噸肉類、2894萬噸禽蛋、3725萬噸牛奶和6450萬噸水産品,肉類、禽蛋、蔬菜和水産品等産量穩居世界第一。每人平均佔有肉類130斤、蔬菜1100斤、禽蛋40斤、水産品94斤,均超過世界平均水準。這些農産品的快速發展,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果盤子”,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國”。

  問:“十二五”以來,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消費水準也高了,請您介紹一下農民收入和消費變化情況?

  答: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習近平總書記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要小康,關鍵看“錢袋子”鼓起來沒有。“十二五”期間,我們始終把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推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14年我國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9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000元。“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10.1%,目前增幅已連續5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高於GDP增速,連續十一年保持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連續五年縮小,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4年的2.92:1。今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有望突破萬元大關,增速將繼續保持兩個高於的態勢。農民生活水準明顯改善。2014年,我國農民每人平均生活消費支出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長近3000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食品消費支出比重明顯降低,文教娛樂、交通通訊、醫療保健等消費支出不斷增長。農民住房、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消費層次明顯升級,億萬農民更多同步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農村扶貧事業加快發展。全國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億人減少到2014年的7000多萬人,5000多萬人摘掉了“窮帽子”,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有保障,中國反貧困成就已成為世界的典範。

  問:大家都知道,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現代化。您談一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怎麼樣,“十二五”期間有哪些主要成就?

  答:“十二五”以來,我們按照“四化同步”的戰略部署,以農業現代化為主攻方向,把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條件和提升農業科技水準作為著力點,綜合施策、持續發力,推動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五個數字。一是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這表明全國一半以上的農田可以實現旱澇保收,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建成了一大批重大水利骨幹工程和現代種養基地,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其中,集中力量建設4億畝以上旱澇保收高産穩産農田,基本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路成行、渠相連、路相通。到2014年底,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9.86億畝。二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6%,這標誌著我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進入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一大批高産高效示範區的創建,促進了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實現了由單一技術突破向多技術、多因素整合創新推廣的轉變。電子商務蓬勃發展。2014年涉農電商企業已經達到3.1萬家,線上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三是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穩定在96%以上,這標誌著我國農業生産用種已全部實現了更新換代。超級稻、大恒肉雞、中國對蝦“黃海系列”等一批優質農作物和畜禽水産新品種加快轉化運用。四是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超過61%,標誌著我國農業生産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畜力為主轉入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插秧割麥腰累彎”正在成為歷史。2014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8億千瓦,小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75%。五是主要農産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0%,我國已經從賣原字號農産品進入到了賣製成品的新階段。2014年,我國農産品加工業總産值超過23萬億元,與農業總産值比值達到2.2:1。

  問:“十二五”期間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哪些重大進展?

  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十二五”以來,各地各部門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農村環境越來越整潔,以垃圾、污水治理為重點,清理了亂堆亂放,配上了垃圾桶,修建了排水溝,疏浚了坑塘河道,基本實現了垃圾統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農村飲水更安全了,用電更方便了,道路更暢通了,房子更整齊了,解決了2.98億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累計改造農村危房近1300萬戶,並同步改善了供熱、排水、排污、小區道路等配套設施,全國出現了一批路暢燈明、水清塘凈、村容整潔的新農村。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蓬勃發展,2014年全國休閒農業營業收入比2010年增長近1.5倍,各類休閒農業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年接待人數達10億人次,帶動3000萬農民就業增收,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城市居民旅遊度假的新去處、傳承農耕文明的新載體。農村社會管理紮實推進,農村文明向上的社會氛圍正在加快形成。

  問:“十二五”期間,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效?

  答:“十二五”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重點,推動農村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一是農村土地産權關係進一步明晰。為了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的要求落到實處,我們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目前已有12個省開展整省推進試點,有2160個縣開展了整縣推進試點。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實測承包地面積3.5億畝,確權面積2.6億畝。積極引導土地有序流轉,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承包地,讓承包地經營權真正活起來,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截至2014年底,全國農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超過4億畝,比2010年增加了2億多畝。

  二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著力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集體經營共同發展。截至今年6月,全國家庭農場超過87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40萬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超過12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病蟲害統防統治、土地託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既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又以服務的規模化帶動經營規模化,降低了生産成本、增加了經營收益。

  三是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涌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開始返鄉從事農業創業。這些新農民帶來了網際網路思維,利用微信、微網志等社交媒體和淘寶等電商平臺,創新性地銷售各類特色農産品,並將各種文化創意引入到農業生産中,正在給古老的農業産業注入嶄新的生機和活力。

  問:“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主要得益於哪些經驗措施?

  答:回顧“十二五”以來的發展歷程,“三農”事業之所以取得輝煌成就,最根本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持之以恒強化農業、建設農村、富裕農民。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這些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始終堅持把“三農”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新世紀以來連續出臺了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三農”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黨的“三農”政策理論,進一步明確了“三農”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定位,為推動農業農村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引。“十二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持續增加“三農”投入,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為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更應加大支援保護力度,決不能形勢好了改政策、糧食多了減投入。

  二是始終注重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二五”期間,堅持實行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和完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啟動實施新疆棉花、東北四省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適時調整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保持農産品價格穩定在合理水準。繼續實施糧油和生豬大縣獎勵補貼、農業防災減災生産補助、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補貼補助政策,使重農抓糧、務農産糧和保護資源生態不吃虧、有動力、可持續。目前,農業形勢好,農民日子好,最根本的是黨的“三農”政策好,保護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這是新時期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遵循。

  三是始終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十二五”以來,針對農業農村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央更加注重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中央先後出臺了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等文件,國務院印發了金融服務“三農”發展、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貸款試點等文件,正在研究制定農墾改革和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意見,這一系列文件都是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作出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按照中央要求,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産權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等方面改革紮實有效推進,有效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實踐證明,改革創新始終是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利器和制勝法寶。

  問:對於“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有哪些主要考慮?

  答:在“十一五”“十二五”農業生産連續豐收、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高起點上,“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有了很好的基礎,但也面臨著更加複雜的形勢、更加嚴峻的挑戰,任務也更加艱巨。農業農村發展有了很好的基礎,今年,我國農業有望再獲豐收,農民收入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可以為“十二五”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也為“十三五”農業農村加快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同時,國家財力物力充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中國製造2025和“網際網路+”戰略的實施等,將引領農業農村持續發展。農業農村發展面臨很大的挑戰,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加深,農業發展保安全、保生態、保收入的壓力越來越重。

  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短腿在農業,短板在農村,難點在農民,特別是還沒有脫貧的農民,農業農村發展任務仍很艱巨。“十三五”期間總的考慮是,緊緊圍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主攻方向,以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為主要任務,繼續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完善政策,進一步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保持農業農村穩定發展好勢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撐和保障。具體而言,要著力在六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穩定和提升糧食産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開展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品質,重點保護和提高糧食主産區和糧食生産功能區産能;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業資訊化,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二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推廣節本增效技術,鼓勵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扶持農民就近就地創業就業,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探索建立農民收入補貼制度等。要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

  三是堅持産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確保農産品品質安全。一手抓農業標準化生産,健全標準體系,實現生産源頭可控制;一手抓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建立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開展全過程監管。

  四是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五是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流通,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糧經飼統籌、種養加結合、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準,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六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民工有序市民化。繼續完善城鄉統籌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解決好農民工的就業、工資、社保、居住、子女上學等現實問題;推進城鄉聯動改革,暢通農民工成長、上升通道,讓具備條件的農民工在就業地逐步安家落戶、實現市民化。

  文/本報記者 喬金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