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話須通俗 語必關風

  • 發佈時間:2015-11-22 05:41:4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藝作品“通俗傳遠”和“關風動人”的前提,唯有靜心凝氣、銳意創新一途

  《九層妖塔》票房7億元收官,算是喜人。縱觀近年國産電影,以2012年《泰囧》票房12.67億元為標誌,3年來國産電影突破10億元者,大多屬“囧”“妖”類:2013年《西遊降魔篇》12.46億元、《大鬧天宮》10.46億元;今年七月,《捉妖記》上映10天票房即達12.75億元,刷新塵封兩年半之久的《泰囧》紀錄。

  對此,主流輿論過慮和主流文藝心理失衡,其實都不必要。人類歷史上,但凡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藝術的精神需求必然旺盛而多元。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描述繁盛的都城汴京,“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髻但習歌舞,斑白不識干戈,“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當下正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繁榮時期,文化藝術的盤子夠大。況且單純的感官娛樂並不等於持久健康的精神快樂,文藝作品真正的生命力,不僅在轟動當時,更在於傳之後代。因此,以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為己任的主流文藝,大有可為。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近年來主流文藝作品難見“高峰”,主要癥結在於未能深刻體察並切實遵循文學藝術的內在規律。傳播力影響力的式微,不能歸咎於別人的強大,只是因為自己的缺失。在這方面,我們的主流文藝的確應當放下身段,虛懷若谷,與那些被視為“大眾化”的作品切磋互鑒。

  宋人話本《馮玉梅團圓》有言:“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就是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對文藝內在規律進行的概括。明代著名短篇小説家馮夢龍寫作 “三言”,也以此自勉。任何文藝作品,必然蘊涵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內核。但訴諸形象思維的文藝,不同於訴諸邏輯思維的哲理,其對於世事的剖析和對於善惡的褒貶,唯有寄寓于動人的故事和情感的力量,才能將教化引導的訴求,有如春風化雨般浸潤人類靈魂。

  不過,凡是能夠名于當代、傳之後世的文藝作品,所訴諸的,非止作者的個人之事和個人之情,而是與人民大眾同其悲慼與歡樂。這就要求我們的主流文藝,不僅要與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還必須運用人民群眾習用慣用、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加以呈現,才能真正發揮文藝的魅力。春秋時期,楚國藝人優孟“為孫叔敖衣冠”(即裝扮成楚國名相孫叔敖模樣)在宮廷中表演,才得以把孫叔敖之子的窮困之狀上達楚王;號稱“滑稽之雄”的西漢東方朔,以“庸人誦説”的方式詼諧諷諫,“故今後世多傳聞者”,“童兒牧豎,莫不炫耀”;唐代詩人白居易,其《長恨歌》、《琵琶行》中的文士才情,不僅名聞中土,更是遠播東瀛。但是為了更好地替百姓立言,卻故意運用底層百姓的淺俗語言寫成《新樂府》五十余首,《賣炭翁》即為其中的代表作。所以,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通俗”,絕不是思想和風格上的“低俗”,而是鮮活生動和貼近社會現實的代名詞,這是提高主流文藝作品傳播力影響力的必由之路。

  社會生活從來都是千姿百態,人民群眾的精神訴求無比豐富,因此,人云亦云的照搬和千人一面的雷同,客觀表現是社會生活與人民情感的狹窄和枯燥,主觀層面則體現著創作者的慵懶與浮躁。這樣的文藝作品,即便借用了“通俗”的形式外殼,也與鮮活生動的本質要求相去甚遠。

  的確,文藝作品“通俗傳遠”和“關風動人”的前提,唯有靜心凝氣、銳意創新一途。胡適《白話文學史·引子》説:“因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當世。”對於一部作品而言,只有“不肖”他人,才有自己的價值。同為抗戰題材,《亮劍》生動刻畫了獨特的八路軍團長李雲龍形象,所以對革命軍人的“亮劍”精神,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詮釋;同為諜戰題材,《潛伏》憑藉合理有趣的人物關係、曲折生動的故事敘述和絲絲入扣的細節照應,從而引發大眾的圍觀熱“追”。

  可見,即便將社會效益置於首位,主流文藝同樣能夠獲得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同和良好的經濟效益,關鍵是要在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有機統一方面下真功,見實效。當今資訊時代,沒有傳播力就沒有影響力;對於文藝作品而言,沒有藝術創新也就難談政治性和教化作用。我們的主流文藝應當謹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