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中華文明 前推千年

  • 發佈時間:2015-11-22 05:41:3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它的出現,使華夏四千多年文明史的傳統説法改寫為五千年

  1960年春,山東日照市莒縣遭遇大旱。到了夏季,突然暴雨普降,山洪暴發。一天,莒縣文化館文物工作者蘇兆慶(現為莒縣博物館研究館員)接到電話:“河崖裏衝出三個大陶罐,看起來像三個大炮彈!”在現場,蘇兆慶看到衝出來的陶器成筒形,下部一個尖,高52釐米,口徑30釐米,壁厚3釐米,還真像炮彈!洗刷乾淨後,蘇兆慶發現每件器物的腹上部分別刻有三種象形文字符號。那時候,蘇兆慶還不明白它們的意思,便以器物上刻畫的圖畫,稱這三件文物為:“日月山”“錛”和“斧”的“大炮彈”。

  1969年,蘇兆慶帶著這三個“炮彈”進京參加展覽,其中兩個用繩子拴著,背在他右肩上,胸前一個,後背一個,左手再提一個,右手還拿著車票和隨身物品,就這麼上下汽車和火車。後來提及此事,學界都驚出一身冷汗。“我當時的情景就像個逃難的一樣。”蘇兆慶回憶説,自己當時敢這麼幹,是因為確實不知道這三個“炮彈”是改寫中國文明史的無價之寶。

  仨“炮彈”在京展覽期間,引起了重大關注。經專家考證,該器物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是距今約五千年前的禮器。眾多教授及古文字學家紛紛撰文,詮釋上面刻畫的符號。其中,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先生將其上的一個象形文字解釋為“旦”字:字的上部像太陽,中間部分像雲氣,下部結構像山峰,宛然如繪。它已具備了漢字音、形、義的因素,並正向臻于成熟的漢字發展,應是漢字的祖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前由蒙昧進入文明的重要標誌。從此,中國四千多年文明史的傳統説法改寫為五千年。也是在這之後,仨“炮彈”有了正式的名字——“大口尊”,並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在蘇秉琦所著的《中國通史》中,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大口尊上的刻畫符號,被確定為原始文字,後選入中學生七年級《中國歷史》課本。在莒縣陵陽河、大朱家村遺址正東方,分別聳立著寺崮山、屋樓崮兩座山峰。每年春分、秋分時節,旭日從山頂冉冉升起,依稀呈現出象形圖像。此時正是農作的良機,這個陶文反映了當時人們已經能確定春分秋分,使我國根據天文觀測制歷的年代提前到距今大約五千年的時期。

  繼1960年出土後,大口尊上的陶文屢有發現。迄今為止,僅以莒縣陵陽河遺址為中心的大朱家村、杭頭、仕陽等遺址,就有八種類型20個單字。諸城前寨、膠州裏岔、東港堯王城和安徽省蒙城縣尉遲寺等地也有零星發現。在南北相距一千多裏的地方,出土相同的陶文,證明它不是偶然的巧合。

  目前,該“大口尊”藏于莒縣博物館,是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