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內糧食儲價持續上調難為繼 加工業已經奄奄一息

  • 發佈時間:2015-11-20 08:0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稻強米弱”何時休

  胡軍

  農産品 市場現在很不好。世界第一大糧商嘉吉公司傳出了裁員的消息。

  這條已經被嘉吉公司辟謠的消息説,由於農業經濟低迷,嘉吉可能裁員多達4000人,佔員工總數的2.5%左右。嘉吉11月18日發佈的官方資訊稱,並沒有如報道所指的相關具體計劃,而且就上季度而言,全球員工人數由153000上升到155000。

  然而,傳聞有一段是準確的,現在全球以及中國的農業經濟形勢都壓力山大。

  截至2015年8月31日的最新一個財季,嘉吉凈利潤同比增長20%,但是收入受農産品價格大跌等因素的影響,同比下滑17%。

  看完了世界第一大糧商的情況,再看看中國本土最大的糧商中糧集團。由於收購了雙N(Noble農業和Nidera),2015年前三季度,中糧集團合併營業收入翻倍至約3300億元人民幣,但是合併凈利潤卻虧損約3.6億元;2014年同期盈利約11.5億元。

  在國際農産品市場上,小麥、大米、玉米是三種主要的品種,其中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以國際市場上出口較多的泰國大米為例,自2011年11月以來,泰國米的出口報價從630美元/噸左右,一路狂瀉至2015年11月初的約370美元/噸,跌幅40%上下。小麥、玉米的情況有所不同,但近年整體也是走低,最近一年國際市場的均價跌幅在兩位數以上。

  與國際農産品的大幅下挫相比,相對封閉的中國農産品市場自2008年以來,價格整體上是持續上漲的勢頭,有關方面為了扶持農業生産,多年持續上調小麥、水稻的最低收購價和玉米等的臨時收儲價,走出了獨立行情。

  這麼多年下來,收儲價格持續上調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收儲的糧食多得沒有地方放,而且國內糧食加工業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益海嘉裏集團公共事務部總監王巍在出席“2015(第三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時稱,近年來托市收購導致的“稻強米弱”、“麥強面弱”使糧食加工業更是雪上加霜,整個行業普遍處於虧損停産狀態。如果這種情況繼續惡化,中國糧食加工業就會陷入絕境,這樣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托市收購是為了保證農民的收入,如果説農民是中國的手心,糧食加工業則是手背,“手心”、“手背”都是肉,農民在農業産業鏈的上游,糧食加工業則連接農民與城市的消費者,作為“橋梁”的糧食加工業出現“梗阻”,全行業出現普遍虧損,最後整個生態圈難免崩潰。

  王巍表示,由於我國糧食市場放開時間晚、放開程度低、調控措施多、政策影響大,使得糧食加工業對大的社會資本吸引力不強。

  國內糧食加工業的老闆們在富豪榜上人數寥寥,可以形象地説明這個行業的現狀。2006~2015年,胡潤百富榜前100位的富豪中,乾糧油行業的只有三位。其中一位是晨曦集團的邵仲毅,還有兩位是做調味品的, 海天味業 的龐康與 梅花集團 的孟慶山家族。退一步説,即便把飼料業、精深加工的企業老闆算進去,比如劉永行劉永好兄弟,在燦若繁星的中國富豪中,糧油業的富豪也是少得可憐,而且排位在不斷下滑。位列榜單前列的更多是從事網際網路、房地産的老闆們。

  沒有財富效應,沒有足夠的社會資本投入,糧食加工業要實現現代化,唯一的希望是靠國家扶持。

  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2010年,糧食加工業科技投入僅佔銷售收入的0.2%左右,大大低於發達國家2%~3%的平均水準。加工産業鏈條較短,綜合利用水準偏低,稻殼、米糠、麩皮等糧食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率較低,産業鏈不完整,缺乏深度開發利用,産品附加值低。稻殼用於發電和直接填燒鍋爐的比例僅30%左右;米糠用於制取食用植物油的比例不足10%;雜糧、大豆等加工副産物的有效利用率低。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我國的糧食加工基本還處在初級水準,比如水稻就是加工成大米,米糠雖然也會榨油,但精煉米糠毛油的技術落後,精煉等級低、得率低、成本高、有效營養成分流失多。而國外的糧食加工産業鏈更長、綜合利用程度更高、浪費少,糧食綜合加工增值高。有資料統計,我國農産品的加工增值只有1.2倍,而發達國家的增值則可以達到2~4倍。

  提高糧食利用效率,實現糧食加工業現代化,需要市場的力量,而且應該是以市場機制為主。

  國內外農産品熊市的時候,需要救農民,更要救糧食加工業。

  健康有活力的糧食加工業,可以從中下游反向拉動上游的種植業,而且市場化運作的糧食加工業也願意花大價錢從上游獲得優質的農産品。

  對於國家收儲來説,金貴的五常大米和普通東北大米是一個收儲價格,能給五常大米開出“天價”的只可能是糧食加工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