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農産品加工業為引領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5-30 07:33:2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宗錦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産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産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決策。通過農業“接二連三”和農産品加工業前延後伸,引領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讓農民不僅分享種養業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閒旅遊帶來的收益,有利於破解“三農”問題,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為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産品加工業、休閒農業發展和農村産業發展指明瞭方向,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

  以實現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進一步明確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目標任務

  什麼是融合?融合就是將幾種不同的事物合成在一起。國際經驗表明,農業不僅是農産品的生産,還包括與農業相關聯的第二産業(農産品加工和食品製造等)和第三産業(流通、銷售、資訊服務和農業休閒旅遊等),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的實質就是還原農業的這一本來面目。什麼是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狹義地講,就是同一農業經營主體在從事農業生産的同時,在同一區域從事同一農産品加工流通和休閒旅遊,進而分享農業增值增效收益的經營方式。廣義地説,就是各類經營主體以農業為基本依託,以農産品加工業為引領,以資産為紐帶,以創新為動力,通過産業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前後聯動、要素聚集、機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將農村一二三産業有機整合、緊密相連、一體推進,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整合和優化重組,最終實現産業鏈條和價值鏈條延伸、産業範圍擴大、産業功能拓展和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增加的經營方式。其基礎是農業,核心是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將農業流出到工商業和城市的就業崗位和附加價值內部化,將加工流通、休閒觀光和消費環節的收益留在本地、留給農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生産力得到了極大解放和發展。1984~2014年31年間,我國農村一二三産業總産值年均增長分別0.11%、23%、28%,一産在農村社會總産值中比例降到7%左右,但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在産品貢獻、收入貢獻、就業貢獻、創匯貢獻、生態貢獻、文化傳承貢獻等方面作用更加凸顯。一方面,以農産品加工業為代表的二産促進農業一産通過二産連結上三産。以糧油薯、菜籃子産品和特色農産品加工為主的農産品加工業快速發展。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7.57萬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48萬億元,同比增長8.2%;實現利潤總額1.22萬億元,同比增長2.2%;上交稅金總額1.17萬億元,同比增長7.01%。2014年農産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産值比達到2.12:1,10年間年均提高0.1個點。另一方面,以休閒農業為代表的三産促進一産直接連結三産帶動二産。休閒農業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為場所,是貫穿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生産、生活、生態和文化功能的新型産業形態和消費業態。目前,全國休閒農業發展勢頭迅猛。2014年,全國休閒農業中的農家樂、民俗村、休閒農園、休閒農莊等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企業超過4萬家,年接待人數達10億人次,營業收入達3000億元,帶動3000萬農民就業增收,産業呈現出“發展加快、佈局優化、品質提升、領域拓展”的良好態勢,成為一二三産業的融合體、農民利益的共同體、農耕文化的傳承體。

  總體而言,我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處於初級發展階段,融合程度低、層次淺,新型經營主體發育較慢,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差;經營方式大多處於生産導向型,消費導向型不足,産業之間互聯互通性不強,大量的農産品在生産初期沒有考慮加工轉化,沒有考慮農業的功能拓展,從事生産的不從事加工、物流、銷售,從事加工的不從事生産,從事物流、銷售的不從事生産、加工;大宗農産品的産業鏈、價值鏈實現不充分,大多數處於耕種收階段,産加銷、貿工農出現脫節,賣不掉、儲不下、運不走、利不高,走不出“種來種去、養來養去、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

  從國外和我國近幾年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實踐看,促進一二三産業交叉融合發展,對於解決“三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一是建立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的迫切要求。新常態下的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可以延伸農業産業鏈、價值鏈,構建産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引領一産按照市場消費需求組織生産,增強産業體系競爭力;同時為一産注入現代生産要素,構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的現代農業生産體系,促進農業設施裝備建設,助推農機服務、農資供應、農産品流通等農業生産性服務業發展;還可以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和集約化,通過分工分業催生出農業的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適度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化解小生産與大市場的矛盾。通過“三個體系”的構建,從而實現農業技術整合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産經營資訊化和品質環保法制化,不斷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二是實現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綠色化和農業現代化“五化同步”發展的重大舉措。新常態下的三産融合,扭轉了農業單純依靠拼資源、拼人力、拼投入的做法,扭轉了農業單純作為和依靠第一産業的做法,將各個環節緊密關聯,將農業的增值增效轉到依靠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上來,在單位耕地面積不增加的情況下實現農業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使農業農村的多功能性價值得到充分實現,從而補齊綠色化和農業現代化“短板”。三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必然選擇。新常態下的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可以緩解農業生産成本地板不斷抬升、價格天花板不斷下壓的雙重擠壓,將拉長的産業鏈條細分出無限的環節和就業崗位、增收機會,將加工流通利潤留給農民,將農村資源要素和人氣留在農村,同時吸引城市和工業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構建以工促農、工農互惠、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換發農業農村經濟新的活力。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以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通過農業相關産業聯動集聚,推動生産要素跨界配置和農産品生産、加工、銷售及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相關服務業的有機整合,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優化農産品産地生産力結構佈局,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緊密連接、協同發展,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助推“三農”強、美、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貢獻。通過5~10年的努力,農産品加工業、直行銷售及餐飲、休閒旅遊等相關服務業較快增長;農産加工業與農業産值比、主要農産品加工率、增值率較快提高;農民非農就業收入、財産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較快提高;各類規模種養區、加工區、物流區、流通區無縫對接融合,産業融合先導區農業綜合效益增幅大幅度高於一般地區。

  以農産品加工業為引領,正確把握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方向途徑

  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確立“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的基本思路。一産是基點,二産是重點,三産是亮點,要以農産品加工業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完善體制機制,堅持以農為本,服務三農;堅持加工引領,雙向延伸;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創新驅動,技術為先;堅持因地制宜,産業集聚。要選擇適合融合的、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在本地區有基礎、有優勢、成規模的重點産業,選擇與生態文明結合、與文化旅遊結合的亮點産業,選擇新興起的新模式、新業態,比如“網際網路+”的新增長點等,落實到具體的功能區、産業帶和品種上來,通過重新排列組合和資産重組,整合各級對三次産業的投入,加快資産融合、技術融合、要素融合、利益融合,加強部門配合和資金整合,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為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作出新貢獻,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方面再立新功。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業一産向二三産業自然延伸。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中發揮主力軍作用,培育一大批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産品加工業龍頭企業,引導農民以資金、土地經營權、交售農産品入社或入股發展加工流通,同時協調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戶的關係、不同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係,更好的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領、示範和帶動作用,帶動更多的普通農戶增強參與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分享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成果,改變農民只作為農産品提供者、只分享生産環節利潤的局面。

  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延長産業鏈價值鏈增收鏈。通過發展農産品加工業,使産業鏈、價值鏈呈前延後伸融合發展態勢:一是前延後伸融合。要充分調動龍頭企業參與融合發展的積極性,有效保障農民在融合發展中的利益,確保農民在融合發展中的主動權。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向前延伸發展自身的標準化原料基地,並借助基地發展以觀光、採摘為主的休閒農業,同時發展流通業和餐飲業,企業向農戶注資,農戶向農民合作社和企業注資或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二是園區內首尾相連融合。在一個園區內圍繞農産品加工企業,吸引研發、倉儲、物流、資訊等配套服務企業入駐,在加工環節上實現不同層次的首尾相連、上下游銜接,前向有集中連片的原料基地,後向有健全的物流配送和市場行銷體系,相關企業以産業鏈為核心,形成相互融合、互促共進的抱團發展格局。三是區域産業間連結融合。加強各産業組織的聯合協調,在壯大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上,加強“社社聯合”“社場聯合”“社企聯合”,圍繞一定區域內的特色産業,深化各産業間龍頭企業、農戶與合作社的合作、聯合與整合,將長期形成的訂單關係、契約關係固定下來,一二三産業的相關産業組織通過在農村空間集聚,形成集群化、網路化發展格局,形成特色優勢區域品牌,真正將農業增值收益留在農民手裏。

  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打造農業與文化生態休閒旅遊融合發展新業態。要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意為徑,以古樸村落為形,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將農業功能向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等多功能拓展,進一步催化新的産業形態和消費業態,再將這些新業態與種植業、加工業、餐飲業、創意農業等互相滲透、互相提升、融為一體,賦予農業科技、文化和環境價值,提升農業或鄉村的生態休閒、旅遊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功能,促使大量的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空氣變人氣、勞動變運動、農産品變商品,使其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推進美麗鄉村和美麗中國建設、拉動國內消費升級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資源要素向農業滲透融合。要做好“消費導向”的大文章,關注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及其對農業需求的影響,深入研究不同類型、不同年齡人群特別是80後、90後、00後人群的消費行為、消費方式、消費結構的差異,主要將“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為代表的先進技術向農業滲透融合,模糊農業與二三産業間的邊界,借助於資訊化等力量實現網路連結,縮短供求雙方之間的距離,優選市場定位、瞄準細分市場,大力發展網路行銷、線上租賃託管、食品短鏈、社區支援農業、電子商務、體驗經濟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方式。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構建完善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

  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最為關鍵的是要有相應的組織載體和融合模式,如果沒有組織載體和融合模式,就不可能促進産業發展,更談不上産業融合。搭建組織載體,創新融合模式,必須揚棄傳統的集體所有制和私有制,尊重農民群眾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尋找到既能發揮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又能形成合作和聯合的方式和途徑,構建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

  積極發展股份合作制、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大力發展股份合作制組織形式,使勞動者的勞動與勞動者的資本有機結合,形成産權清晰、利益直接、風險共擔、機制靈活的制度安排,從合作制的成員需求導向轉向消費者需求導向,從一味強調民主控制轉向發揮企業家作用,轉向高度重視業務模式創新、重視品牌化、電商化、渠道關係的互動化和渠道利益的共同化,以適用於農業農村多種多樣的生産經營活動。積極發展合作制組織形式,提倡服務成員、民主控制、自願退出、利潤返還,以適用於農民特別是弱小農民增加收入。鼓勵發展股份制組織形式,發揮其適應市場、要素集中、權責明確、運營有效的作用。可以想見,當農民延長産業鏈、價值鏈,就會面臨資本短缺和資産管理等問題,開始時一般會選擇合作制方式,解決一家一戶無法解決的問題,分享一家一戶無法獲得的收益,但當合作社走向規模經營、走向加工流通時、追求更大附加值時,就會選擇股份合作制,這不但是利益共同體,而且是命運共同體。

  積極探索各種融合模式,讓農民參與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全過程。積極鼓勵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向初加工和流通延伸,通過政策扶持和項目支援徹底打通初加工關鍵環節,探索發展農戶+合作社+加工流通企業的模式。積極支援龍頭企業向前延伸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向後延伸建物流配送和市場行銷體系,探索發展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集中連片的原料基地、加工園區和物流配送基地連結在一起,發展區域性一二三産業融合互動示範區。

  加強融合發展技術整合創新,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技術創新向三次産業滲透融合,要開展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樹立“大食物、大農業、大資源、大生態”理念,全方位、多途徑擴大食物來源,建立營養、安全、美味、方便、健康的多元化食物體系,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産業安全、生態安全、品質安全。加快推進國家農産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建設,構建“産學研推用”有機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一批農産品加工技術整合基地,建立具有中試能力的工程化研究平臺及産業化應用平臺,開展工程化研究和核心裝備創制。

  加強融合發展資金整合力度,形成推進融合發展的合力。産業融合需要資金整合和部門配合,要切實解決資金分散在一二三産業各個環節的問題,將資金按照産業鏈和價值鏈的需要,整合成符合融合發展的資金鏈,同時深化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安排和配置農業産前産中産後和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所需資源,積極與相關部門緊密配合,爭取其大力支援,形成促進融合發展的合力。

  以完善扶持政策和服務體系為支撐,努力提高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水準

  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事關農業現代化進程,事關農民全面小康,事關農村繁榮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來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成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支撐,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認識,擺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議事議程,加大支援力度,加強規劃引導。要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結構、提高品質效益為主線,以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標,推動規模擴張向轉型升級、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佈局向産業集群轉變,更加注重改革創新、品質安全、資源環境和集約發展,著力構建政策扶持、科技創新、人才支撐、公共服務、組織管理等“五個體系”,大力推進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主食加工、新業態新模式、技術裝備、龍頭企業、品牌戰略、加工園區和主産區加工業等重點領域加快發展,同時加強示範創建,形成點創新、線模倣、面推廣的農業産前産中産後協調發展和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加強融合發展規劃引領指導。結合優勢農産品區域和現代農業佈局規劃,對主要農産品加工業和休閒農業進行科學合理的佈局。抓緊做好《農産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規劃》等一系列規劃編制工作,形成比較完善的規劃體系,發揮規劃指向明確、穩定有力的引導作用。

  加強融合發展政策落實和創設。深化對貫徹落實農産品加工業、休閒農業與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扶持政策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優化政策扶持方式,落實和創設政策並舉,提高政策支援效率。一是加大財稅支援力度,擴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援農産品初加工補助資金規模,明確有關涉農資金和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繼續支援農産品加工業和休閒農業。擴大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辦法試點行業範圍和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範圍。二是降低融資門檻。要研究將企業收購資金列入專項政策性貸款的方式方法。擴大抵押物範圍,將農産品倉單、出口定單、土地經營權、山林權和經濟作物等作為抵押品。推進“財園信貸通”模式,財政向銀行存入貸款風險保證金,銀行以8~10倍額度為園區企業貸款。三是統籌解決用地問題。堅持保護耕地和節約用地,將其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引導企業向園區聚集,初加工用地和價格按農用地辦理,企業用地出讓價格按當地工業項目最低價執行。四是減輕企業負擔。初加工用電按照農用電辦理,初加工産品列入“綠色通道”。企業用電執行大工業優惠電價。同時要認真落實減輕企業負擔的各項規定,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費項目。

  加強融合發展科技創新推廣。整合和優化國內農産品加工産業資源,完善加工技術研發體系;組織開展重大技術裝備難題攻關,熟化推廣一批農産品産後減損、精深加工和副産物綜合利用技術,應用新産品、創造新需求和新市場,為農業産業鏈的延伸和産業範圍拓展提供更多的可實現的技術條件;深入開展科技與企業、設施裝備與企業的對接,選擇重點産區建立技術示範基地和新型推廣模式;加快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

  加強融合發展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批擔綱融合發展的企業家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生産能手和技能人才,特別是培育跨産業、懂技術、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注重提高農民整合利用資源、參與融合發展的能力水準,積極搭建跨領域交流合作的平臺,互相激發出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新思路、新創意。

  加強融合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國性、地區性以及專業特色性行業服務組織建設與功能完善,解決數量不足、覆蓋面小、服務功能同質化問題、確保其與政府、市場的有效溝通與對接,為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融合發展示範創建。制定創建標準,完善創建程式,不斷提升創建水準,創建一批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縣、示範區和示範企業,並充分發揮示範創建的輻射帶動作用。

  (作者係農業部農産品加工局(鄉鎮企業局)局長)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