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解決“賣糧難”要突出農民利益保護

  • 發佈時間:2015-11-18 07:31:3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強

  “賣糧難”這一詞彙在沉寂了多年之後,又在今年的秋糧收購中再次出現。據相關媒體報道,在河南等地,從夏糧收購啟動至秋糧集中上市,“賣糧難”現象開始抬頭,有的收購點甚至出現了一些“吃拿卡要”的現象,如賣一次糧需要給驗質員500元“好處費”,才能不必排隊就驗質過磅入庫;又如黑龍江某糧庫向運糧車強徵100元的物流“資訊費”等。

  今年我國糧價普遍出現下滑的態勢,這種情況下,不應再出現農民“賣糧難”的現象。而要解決好糧食購銷流通問題,需要從我國整體的糧食形勢出發採取對策,既要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又要突出確保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失。

  為什麼今年會出現局地的“賣糧難”?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糧食生産的多了,庫存的容量少了,也就是專家們所説的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糧食生産的高度重視,對糧食生産的政策和資金支援不斷加大,我國糧食産量在去年迎來了“十一連增”。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庫存糧食的消化速度並不快,在面對逐年增長的糧食産量時,庫容的緊張就顯得尤其明顯。10月初,國家糧食局發佈了一條關於糧食庫存的消息,其中連用了兩個“前所未有”——“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新高,各類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儲存在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中的國家政策性糧食數量之多,也是前所未有。”

  今年1月,國務院公佈了《關於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了要創新地方糧食儲備機制。探索建立政府儲備(即中央儲備)和社會儲備相結合的分梯級糧食儲備新機制。通過運用財政、金融、投資等政策手段,建立起由地方政府掌控的社會糧食週轉儲備,以緩解我國糧食庫存不足的現狀。

  “三量齊增”中的進口量增加,也是導致出現“賣糧難”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幾年,與我國糧食産量不斷增加所伴隨的是,我國進口糧食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小麥、玉米、大麥等穀物和穀物粉進口1629萬噸,同比增長超過60%。糧食進口越來越多的原因是,進口的糧食價格便宜,而且有些品質還要更好。這也説明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亟待加強。

  到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糧食作物價格較高的國家之一。其原因有二:一,我國的糧食生産成本較高,因為無法實現西方國家那樣大規模經營的糧食種植模式,導致我國糧食生産,無論是在人力成本,還是在農資投入等方面都較高;二,近些年來,國家層面對糧食生産高度重視,糧食作物中的三大品種實行了多年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最低收購價的價格也在逐年提高,但這在面對國際糧價走低的新形勢時,在市場競爭中就處在了劣勢地位,加工企業收購量減少,國庫的收儲壓力隨之加大,賣糧的難度亦隨之加大。改革糧食價格形成機制,讓糧食價格逐步貼近市場,逐步具有市場競爭力實乃當務之急。

  解決“賣糧難”問題要以保障農民利益為前提。出現“賣糧難”問題,既有可能影響到國家的糧食安全,也會影響到農民的經濟利益。今年以來,我國三大糧食品種價格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玉米價格下降幅度最大。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目前玉米的平均價格下跌了20%以上,小麥下跌10%左右,水稻價格是穩中有跌。據農業部門調查,去年農民種植一畝玉米的純收益近300元,今年則降到了90元。無論是種糧的普通農民,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保障種糧農民的經濟利益和積極性也是政府的職責所在。

  眼下的關鍵點有兩個:一是種糧農民的直接經濟利益該如何保障?未來的方向應該是“價補分開”,建立糧食目標價格制度,價格由市場決定,政府補貼差價。二是以後農民該怎樣種糧食?這就涉及到了種植結構調整的問題。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南方挂坡地退耕還林,推進休耕及玉米與大豆輪作,擴大“糧改飼”試點範圍等促進種植結構調整的政策。而在適度調減糧食作物面積的地區,要引導農民種好優質飼草、雜糧、雜豆、經濟林果等替代性作物,以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如此,既能調結構,又能讓農民利益得到保障,同時還有助於保持農業的生態功能,保持糧食生産能力的彈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