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適度規模釋放深度活力

  • 發佈時間:2015-11-17 07:31:1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陳亞斌本報記者余向東

  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江蘇省,“蘇中糧倉”泰州市緊緊拎住“糧袋子”,糧食播種面積達658萬畝,稻麥單産水準領跑全省、連續6年超過“噸糧”,糧食總産量實現“十二連增”。這個成績,與扶持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併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大有關聯。全市家庭農場3000多家,經營面積近70萬畝,其中用於糧食種植的土地面積佔93%左右。

  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在基層蹲點的民情日記中寫道:搞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家庭農場發展,不僅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有力抓手,更是齊心協力奔小康的助力引擎。要讓土地成為充滿田園風光的農家樂、農民發家致富的“夢工廠”。

  重點扶持一個經營主體

  九成以上流轉耕地進入家庭農場

  泰州市率先探索“家庭農場”模式的姜堰區橋頭鎮,全鎮2.56萬畝耕地,97%實現流轉,流轉的對象為140余家家庭農場,經營者大多為當地農民。

  “農場主不等於新地主,控制家庭農場的規模非常重要。”橋頭鎮農經站站長王國華的解釋很樸素:規模過小,農場主年收入達不到外出務工家庭水準,就會影響經營積極性,背離發展初衷;規模過大,一方面管理難度大,另一方面可能導致農民得益過小,經營者得益過大,背離種糧大戶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主基調。

  橋頭鎮大楊村曙光家庭農場註冊于2013年,前兩年一直由黃曙安老兩口打理,守著300畝農田,只有農忙時才臨時雇6到8個幫工。今年春節期間,在外打工的兒子決定回歸,讓老黃很是欣慰。兒子一回來,老黃夫妻倆的擔子能輕不少,家裏花大價錢添置的久保田收割機也能“配”上駕駛員了,地裏的活計“後繼有人”。

  “兒子今年29歲,已幹了10年的鏜床操作工,一年能掙10多萬元,按説收入也不低,但是回家種地的賺頭更足。”黃曙安告訴記者,農場採取“稻麥加西瓜”的種植模式,一年掙個30多萬元不成問題。

  在面積、用工和收益之間盤算,橋頭鎮的家庭農場主們和黃曙安一樣,個個心裏有本賬。老黃所在的大楊村共有近20家家庭農場,每個農場規模都在100畝到300畝之間,常年固定從業人員一般3到4人,常年雇工保持在2人左右,短期用工也數量有限。

  藍紹敏表示,流轉土地發展家庭農場至少有四點好處:一是把那些60歲以上老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不必再為幾畝地而辛勞;二是把村幹部從調解收割耕種、秸稈禁燒等紛繁矛盾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精力去做其他工作;三是轉包戶致富的途徑更多,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四是承包戶通過規模經營,種田更為科學、更加集約、更有效益。

  多方搭建六個服務平臺

  合作社解農場主後顧之憂

  種著過去“一畝三分地”駕輕就熟,兩三個人操持300畝農場可不是輕巧活兒。在成立家庭農場之初,老黃的妻子柳良寶揣著一肚子不安。

  “船到橋頭自然直,鎮裏村裏會幫襯你們的。”王國華拍著胸脯説話,他的底氣來自該鎮6個家庭農場專業服務平臺。所謂“6大平臺”是指5個專業合作社,包括能給村民分紅、確保土地正常流轉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擁有大中型農機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烘乾一條龍服務的農機合作社,植保專業合作社,提供優質種子、實行訂單生産的糧油産銷合作社,提供融資服務的資金互助合作社以及提供用工仲介的勞務合作社。

  六大類專業服務平臺的搭建,為橋頭家庭農場提供了産前、産中、産後一條龍服務,切實降低了農業經營風險和生産成本,提高了産出效益。

  泰州市農委負責農技推廣的研究員袁志章説,科技元素的注入,打響了家庭農場品牌,提升了家庭農場經營效益,一大批農業專家受聘于各類家庭農場,深旋耕疏鬆改良土壤、秸稈全量還田、機插秧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新品種也得以推廣。興化市釣魚鎮“雙超”家庭農場103.2畝水稻,全部種的是“甬優2640”新品種,平均畝産961.2公斤、增13.6公斤;最高田塊畝産為992.6公斤,增27.3公斤,刷新稻麥兩熟條件下水稻百畝方單産的全國紀錄。

  努力實現七個顯著提升

  新型經營體系釋放多重“紅利”

  泰州市委農工辦副主任蔡先鋒告訴記者,同樣是種糧食,家庭農場實現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能大大降低成本。以種水稻為例,病蟲害統防統治,一畝地能節省60元錢;施肥的效果也比一家一戶施要好,一畝地也能省六七十元。土地流轉、整理後,全是機插秧,比原來直播水稻每畝産量增加150公斤,收割成本則由原來的每畝120元降到50元。

  興化市陳堡鎮“綠松果”家庭農場引進水稻大棚栽培模式,當地群眾形象地稱為“稻田裏挂蚊帳”。好處是可有效防止稻飛虱等病蟲害的侵蝕,水稻生長期間不用打農藥,生産出來的大米堪稱綠色食品,比普通大米每公斤貴16元,還供不應求。

  “家庭農場的優勢之一,就是讓統一植保成為可能,摒棄過去濫施農藥化肥的陋習,有效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同時大大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産水準。”王國華説。除此之外,農業基礎設施水準、農業科技推廣水準、土地産出效益、農民收入、村集體收入和秸稈“雙禁”水準都得到大幅提升,可以概括為“七個顯著提升”。如今的橋頭鎮裏,機耕路密了,新品種推廣容易了,畝均糧食産量高了,農民的腰包鼓了。秸稈“雙禁”期間,村幹部也不必“嚴防死守”了,借助高效的機械化作業實現秸稈全量還田。

  泰興市虹橋鎮“江泰虹”家庭農場則探索種養結合模式,在稻田裏套養蟹蝦,田邊設置太陽能誘蟲燈捕捉害蟲,確保稻田不施化肥、不噴農藥,生産的全是有機稻米,並註冊了“江泰虹”商標,與上海、南京等地的農産品批發市場建立了穩定的供貨關係。

  總體説來,泰州市家庭農場穩糧增收“玩得轉”,被農場主們歸結于上述“1+6+7”的算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