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減量不是評判公車改革的唯一標準

  • 發佈時間:2015-11-16 09:31:1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延伸閱讀

  從媒體所呈現的內容來看,地方公車改革方案中最引人矚目的亮點,依舊在於公車數量的減少。倘若地方改革方案完全落地,公車數量將減少近五成,這當然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至少從財政開支的角度而言,公車數量不再那麼龐大,既意味著公車消費的減少,也意味著相關財政供養人員(主要是司機)數量減少,這將使得行政成本大大降低。不過,仍然需要指出的是,公車改革不要為數量減少“遮望眼”,公車減量並非衡量公車改革的唯一標準。

  要讓公車數量大幅度減少,就要對現存的超標配置公車進行處理,而當前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拍賣。換言之,這是一個國有資産“二次流轉”的過程。如何為被處置的公車設立合理拍賣價格,如何防止公車被賤賣甚至成為某種灰色交易的路徑?這些問題都必須被充分考慮。此前已有新聞報道稱,少數地方車改中的公車竟被低價“拍賣”給了官員個人。倘若公車拍賣缺乏監督,不能成為真正市場化的行為,減量本身的價值無疑將大打折扣。

  另一個不能不思量的問題是:減少公車的行為,如何切實轉變為對公共資源設限、預防三公腐敗的改革效果?拍賣公車之後,地方必然會採取其他舉措來對相應公務人員進行補貼,以保證日常行政工作效率不因公車減少而降低。而先行改革的部分地方,它們往往採取貨幣化改革的方式,鼓勵私人買車、公私兼用,給予適當財政補貼,或是直接給以“車補”。如何確保這種“贖買”行為不會成為另一種利益輸送,無疑同樣需要提前拿出制度設計。

  可見,有關各方應該以更寬廣的視角來評價公車改革的效果,而不止于對“公車數量減少”感到欣喜。粗略算來,始於1994年的公車改革已走過21個年頭,去年7月的《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更明確了公車改革的路徑與方向。如今27個省區市的車改方案已得批復,這代表著此前停滯的地方車改終於啟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更期待地方車改能名至實歸,制度安排被前置,人大等監督力量被充分激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