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反恐形勢進入新歷史階段
- 發佈時間:2015-11-15 08:55:00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際反恐形勢進入新歷史階段 美國反恐戰略和中東戰略的失敗無疑是當今國際恐怖主義愈演愈烈的重要根源
繼年初發生《沙爾利週刊》恐怖襲擊事件後,法國巴黎13日再次發生駭人聽聞的恐怖襲擊,成為名副其實的法國“9·11”事件。
“伊斯蘭國”黑色魔力日益擴大
巴黎“11·13”恐怖襲擊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標誌著國際恐怖主義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其典型特徵是具有實體化、準國家化特點的“伊斯蘭國”已取代“基地”組織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核心,並成為大規模恐怖襲擊的主要發起者,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者,以及世界各地恐怖極端組織的效忠對象。
當前,“伊斯蘭國”影響的範圍大致可以劃分為由裏及外的四個圈子:第一個圈子是“伊斯蘭國”控制的敘利亞和伊拉克領土,即“伊拉克和敘利亞伊斯蘭國”,它已經實現了國家化,在進行恐怖襲擊和軍事擴張的同時,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已具備一定的治理能力。該區域的面積已經超過英國,同時構成了“伊斯蘭國”擴張的大本營。第二個圈子是西亞北非地區,出現了一系列“伊斯蘭國”的“地方政府”,如尼日利亞的“博科聖地”在效忠“伊斯蘭國”後宣佈建立的“伊斯蘭國”西非省,利比亞極端組織建立“伊斯蘭國”利比亞省。第三個圈子是伊斯蘭世界中目前宣誓效忠“伊斯蘭國”的數十個極端組織,但影響力要遠小于前兩個圈子。第四個圈子即西方國家中成為“伊斯蘭國”意識形態傳播和人員招募的對象。
“伊斯蘭國”之所以像“充滿魔力的磁鐵”一樣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極端分子,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它的極端意識形態和成功的媒體策略相結合産生的巨大影響。在意識形態上,“伊斯蘭國”主張以“聖戰”方式在中東地區乃至更大範圍內建立實施伊斯蘭教法的所謂“哈裏發國家”,對於陷入認同危機、生存危機和發展危機的邊緣穆斯林群體,乃至陷入精神困頓的非穆斯林青年,都有較大的吸引力,加之“伊斯蘭國”熟練運用現代媒體進行意識形態傳播和人員招募,不僅使其人員能夠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補充,對其表示效忠的分支機構也不斷擴散。
美國中東戰略是新恐怖主義的根源
巴黎“11·13”恐怖襲擊事件表明,在“9·11”事件過去14年之後,國際反恐鬥爭依然沒有走出越反越恐的怪圈,相反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複雜態勢,而美國反恐戰略和中東戰略的失敗無疑是國際恐怖主義愈演愈烈的重要根源。
小布希執政期間,在阿富汗反恐戰爭後,美國繼續以反恐為名發動伊拉克戰爭並深陷戰爭泥潭,進而為“基地”組織的分散化和本土化提供了空間,並且直接催生了“伊斯蘭國”的前身——“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
及至奧巴馬當政,為實現從中東的戰略收縮,美國開始於2011年從伊拉克撤軍,其反恐戰略開始日趨功利化。在反恐手段上,除強調反恐合作、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等舉措外,奧巴馬政府特別重視運用無人機打擊和特種部隊定點清除等手段。美國儘管取得了擊斃本·拉登等一批恐怖主義領導人物的反恐戰績,但並未改變美國反恐戰略治標不治本的本質。更為嚴重的是,在美國撤軍導致伊拉克陷入嚴重動蕩的同時,敘利亞亦陷入亂局,美國旨在顛覆巴沙爾政權、盲目支援和武裝反對派的錯誤敘利亞政策,為“伊斯蘭國”在伊拉克橫空出世及其向敘利亞的滲透創造了條件。
面對“伊斯蘭國”的擴張,奧巴馬于2014年9月公佈了打擊“伊斯蘭國”的戰略。具體説來,美國借重的力量主要包括西方盟國和地區盟國,這不僅缺乏聯合國授權的合法性,而且其聯盟內部也充滿了複雜的矛盾和各自的利益訴求,致使反恐效果不佳,並飽受國內外輿論詬病。在參與打擊“伊斯蘭國”的過程中,法國繼續執行了對中東變局進行積極干預的政策,成為歐洲國家參與打擊“伊斯蘭國”最為積極的國家,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法國未對《沙爾利週刊》事件後國記憶體在的嚴重經濟社會問題,以及宗教、族群矛盾予以深刻反思和積極應對,這或許是此次巴黎遭恐怖襲擊後法國必須正視和反思的問題。
國際恐怖主義愈演愈烈的另一重要根源在於阿拉伯大變局以來中東的持續動蕩。當前,阿拉伯國家轉型異常困難、宗教與世俗勢力嚴重對抗、教派衝突頻仍、地方和部落勢力坐大、經濟與民生問題持續惡化、利比亞戰爭後遺症嚴重、敘利亞內戰久拖不決、難民問題嚴重,均構成了有利於恐怖主義發展的肥沃土壤。而“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利用轉型阿拉伯國家的嚴重困難和利比亞戰爭、敘利亞內戰等地區熱點問題,積極進行意識形態和策略調整,使其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不斷增強。因此,國際社會只有採取標本兼治的反恐政策,助力中東國家解決發展難題,妥善解決中東熱點問題,實現不同文明和宗教的彼此尊重與和諧共處,才有望消解直至根除滋生恐怖主義的社會土壤。
(作者繫上海市高校智庫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劉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