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節地型模式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

  • 發佈時間:2015-10-30 07:00:49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目前全國城市化水準僅達到39%和每人平均GDP1000美元,處於城鎮建設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同時,我國又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建築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佔全社會總能耗的30%。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到2030年,我國城市化水準將達到70%。未來將有約4億人成為城市人口,預計到2020年將新增建築面積約300億平方米。這樣的建設規模是人類城市發展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果按照現在土地粗放使用,能源大量消耗,環境不斷污染、生態日益惡化的方式發展,不僅中國的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無法承受,對世界也將産生嚴重的影響。因此,深入研究、探索和建立城市建設節地型模式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城鎮建設的若干節地模式

  城鎮建設用地節地模式,也就是解決城鎮建設中的土地資源不足和空間擴展受限問題、實現城鎮建設科學發展的手段、方式和途徑的理論概括與總結。根據節地的側重點和角度的不同,可將我國城鎮建設用地的節地模式總結和歸納為3種模式,即平面節地型(向地面要密度)、立體開發節地型(向立體空間要地,實行地上地下立體利用)和時間節地型(抓好開發時序,讓閒地活起來)。

  1.平面節地型模式——向地面要密度。就平面節地型而言,主要是通過提高地面土地利用的集約率來實現,通過提高用地緊湊度、優化城市結構和合理佈局用地等方式來實現。緊湊意味著高效、集中,即城鎮的集中性發展,這就要求合理確定各項建設建築密度、容積率、綠地率、提高公共建築和基礎設施項目共用度,杜絕“攤大餅”,應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挖潛轉變。合理佈局用地,杜絕“見縫插針”,對城鎮中各種不同性質建設用地進行功能配置的轉換,從而提高城鎮土地的利用效率。

  2.立體開發節地型——向立體空間要地,實行地上地下立體利用。立體空間的多維利用是指利用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進行各種建設。在當前我國城鎮用地緊張、城鎮建設與保護耕地矛盾突出的嚴峻形勢下,城鎮建設用地的立體開發利用將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向。地上空間的利用方式主要有高層建築、高架橋以及立交橋等。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主要是指把城市交通(地鐵和軌道交通、地下快速路、越江和越海灣隧道)盡可能轉入地下,把其他一切可能的設施(如停車庫、污水處理廠、商場、餐飲、休閒娛樂等)盡可能建於地下,從而實現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達到節地的要求。

  3.時間節地型——抓好開發時序,讓閒地活起來。時間節地型實質上是指優化開發的時序,充分利用由於時間造成的閒地。其中包括三點:一是,在土地的開發和建設是切實抓好開發時序優化,保障每一期建設的重點用地和急需用地,在時間上節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並防止新現土地閒置現象;二是,盤活由於各種原因已經閒置的土地,對批而未用的土地進行全面摸底,再逐塊落實處置措施;三是,根據“季節差”有效利用季節性閒地。

  建築物選址及節地措施

  東莞市綠色建築專家王志剛博士介紹,東莞市在綠色建築節地措施方面應考慮包括合理選擇建設用地,避免建設用地周邊環境對建設項目可能産生的不良影響。同時,減少建設用地選址給周邊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同時,在滿足國家和地方對於土地開發與規劃選址相關的法律條文、標準、規程、規範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土地資源、防災減災、環境污染、文物保護、現有設施利用等多方面因素,確定建設選址計劃。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達到規劃、建築與環境有機的結合。所選的場址能推動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保證場址環境的安全可靠,確保對自然災害有充分的抵禦能力。保護耕地、林地及生態濕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揮建設場址周圍水系在提高環境景觀品位、調節局部氣候、營造動植物適宜的生存環境的作用,並盡可能減少對場址及周邊環境自然地貌的改變。

  此外,要儘量減少對場址及周邊環境生態系統的改變。避免將建築建設在有污染的區域,保證場地的環境品質。有效利用建設用地內及周邊的現有交通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減少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節地措施包括建造多層、高層建築、提高建築容積率,同時降低建築密度。利用地下空間,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環境。

  郝金朋 陳宇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