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焦成山:“粒收,是未來農民唯一的選擇”

  • 發佈時間:2015-10-19 02:37:1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澎

  “粒收,是未來農民唯一的選擇!”吉林省公主嶺市黑林子鎮眾營合作社負責人焦成山感慨道,眾營合作社成立於2013年2月,通過轉租和承包等方式,目前已流轉土地97公頃,入社會員達26人,玉米是合作社的主要農作物。“通過糧食規模經營,社員每人平均純收入比沒有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高出20%左右。”

  對於規模經營的農戶及合作社而言,資金、勞動力還有儲運環節的損耗,依然是制約其發展的三大瓶頸。包地和農資産品投入需要大量資金,但傳統方式收穫的糧食變現週期很長,農戶資金流轉慢。近年來用工成本越來越高,玉米棒收雖然能滿足省工的需求,但後續的運、曬、脫粒等環節,更是耗費人力增加成本。

  玉米機械粒收從華北平原“火”到了大東北,採用這種模式,玉米從田裏收穫時就已經完成脫粒,並且由農民直接賣給糧庫或糧商,直接加工或經過烘乾直接入庫儲存。“這樣一來,既省時又省力,農民們再也不用為玉米後期的儲藏而操心。”焦成山告訴記者,“整個環節算下來,作業成本遠低於人工收穫和果穗機收。”

  “2014年開始,我們合作社開始償試種植耐密早熟品種‘翔玉998’。該品種穗位低且一致,苞葉薄、莖稈堅韌不倒伏,後期脫水快,水份能達到22%~23%,可以實行機械收粒。”談到玉米機械粒收的好處,焦成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我們合作社的實踐看,玉米機收粒與人工收穫相比較,效益十分明顯。”合作社種植玉米60公頃,社員採用機械收粒1公頃需要1小時,1天可以收穫12公頃,收穫60公頃僅需5天,費用1500元/公頃。採用人工收割,雇10個人每天才能收1公頃,收穫60公頃需60天;再加上運穗、捆秸稈、運秸稈、儲藏果穗等,費用約為4500元/公頃。人工的費用比機收整整多3000元/公頃;農民不但省工、省時、省錢,還可降低勞動強度。另外,機械收穫玉米可以使粉碎的秸稈散落在地表,提高土壤肥力,保護土壤生態環境。

  “我們合作社玉米直接脫粒收費每畝80元,單脫粒機械一天14小時可收150畝,脫粒後直接入庫。”公主嶺萬欣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耀輝對於機械粒收也越來越“感冒”,“這種國産的籽粒直收收割機採購的費用是50多萬元,按每天150畝算,大概50多個工作日能收回成本,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百姓選擇用我們的機器收地。”

  玉米籽粒直收的優勢越來越明顯,農民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東北雖然以平原為主,但坡地洼地卻也不能忽視。“現在市場上見不到適應坡地洼地的玉米收穫機械,希望專家們能多開發一些小型機械,哪怕每次只能收一行,只要能機收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焦成山説。

  除了機械和品種,玉米籽粒收穫之後,收儲部門和用糧企業及時消化糧食併入庫更加受到農民的關注。“脫粒之後沒人要,還不如不收。”焦成山説,“糧食留在棒上,還可以上玉米簍子,反而更好保管。”應對機械粒收品種的準建推廣,制定相關收儲政策,協調各個環節配套運作,是農民增産又增收的重要保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