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整形外科醫生的“野路子”創新

  • 發佈時間:2015-10-12 09:29:4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創業大賽是什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推薦汪振星來參賽的時候,這個1986年出生的小夥一頭霧水。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上海賽區張江賽點的總決賽上,記者遇見了這位整形外科的醫學博士。

  學醫多年的汪振星總覺得自己只是個醫生,和創業怎麼也搭不上邊。

  但他是個愛琢磨的人,從3D列印、材料修飾改進,甚至動畫軟體都自學涉獵。“現在的醫生,臨床任務很重,很少有人想去創新,就算想也沒精力。但我就是喜歡創新,喜歡接受新鮮事物。”今年,他自己琢磨出來的技術“3D列印全膝關節置換截骨定位導板”被學校推薦到了這裡。懵懵懂懂,汪振星一路打進了決賽。投融資、産業化,大賽現場裏濃厚的資本氛圍讓他腦洞大開。

  “一直以來,我們治療X型腿O型腿,都是通過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通過術前X線片檢查和術中機械導向裝置進行髓內、髓外定位截骨,醫生憑藉肉眼、手感和經驗來定位解剖標誌、下肢力線和假體旋轉軸線,然後手工劃線截骨、假體放置和軟組織平衡。這種基於肉眼對肢體和假體的觀察完成的對位、對線有很大的主觀性,直接影響了該定位方式的可靠性和手術的精確性,甚至可能導致手術的失敗。”汪振星説,“現在,運用電腦模擬,精確度高、縮短手術時間,成本低,可以實現個性化……”説著,他拿出一塊白色的3D導板列印,表面凹凸不平,“患者的骨刺都可以一一列印出來。”

  通過術前的CT掃描,結合三維重建技術,在電腦上模擬出術中截骨平面,配合手術中使用的截骨模組3D列印出截骨導板。此項技術並非汪振星的獨創,國外早已有之,但價格始終居高不下。

  國內不少醫院有意為之,卻找不到路徑。而汪振星那些看似不著邊際的“興趣愛好”這時顯示了威力。“起先導師把項目交給了別的同學,我一聽,這都是我的強項啊!馬上主動請纓,接了項目。”汪振星説,“其實也有疑惑,因為這個技術出不了影響因子高的論文,對我們做科研的人來説,沒用。”

  CT掃描數據建模、模型定位、打孔誤差、材料選擇,在短短一週時間內,全憑著自己摸索,汪振星研發出了一套自己的3D列印技術。7天之後,汪振星把一套結果放在桌上,從事骨科多年的醫生們顯得有些不可思議,這麼快?這麼容易?

  “因為這些技術我都接觸過。”汪振星説,就連看似毫不相關的動畫軟體在3D建模時也起了大作用。正是愛創新的野路子,讓汪振星獲得了獨特的複合優勢。

  新技術雖然更好,可傳統技術也能解決問題。醫院會願意産業化嗎?每念及此處,汪振星心裏不禁犯起了嘀咕,且不説臨床任務繁重,就算有時間有精力,醫生也沒産業化的途徑和思維啊。

  論文的影響力不等同於商業價值。在賽場上,每當汪振星拿出自己的3D模型,總引來投資人興奮的目光。目前我國全膝關節置換的病人數量在逐年提高,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國接收全膝關節置換術的人數就達到萬例以上。可以想像,未來對於全膝關節置換的需求將是巨大的。其潛在市場價值估算可達數千萬元以上。“從初賽開始,我就收了好多名片。但我還是學生,所以沒有名片。”

  “很多評委給了我們很中肯的意見。在醫院、在學校,我們一直是科研思維,缺少和市場和投資人對接的渠道、方法。”汪振星説,絕不能讓技術僅僅留在一張紙上,“我目前還有3個項目在手,1項專利,另有3個專利正在申請。”也許市場化,不失為將其價值擴大化的有效手段。

  “我的好多同學都不知道有這事,看到我參加了他們都很興奮。其實醫學院有很多很好很適合産業化的點子,投資人完全可以去醫學院辦一場類似的比賽,絕對會有收穫。”汪振星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