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渠道多 才能走得遠
- 發佈時間:2015-09-23 10:29:4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民企"走出去"的過程中,有憧憬也有憂慮,其中,民企在境外發展最艱難的是融資。儘管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等銀行在國外一些地區設立了工作組和分支機構,對民企項目也很關注,但是由於貸款擔保等問題,有時候銀行最終也愛莫能助。
如何解決好境外發展融資問題,打破民企"走出去"資金瓶頸,不僅僅需要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援,也需要拓寬創新融資方渠道。
繞不過的"三難"問題
近幾年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
2014年我國共實現全行業對外投資1160億美元,若加上第三地融資再投資,對外投資規模應該在1400億美元左右;同期,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1195.6億美元,同比增長1.7%。我國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涌現了以華為公司、聯想集團、萬達集團、吉林集團、復星集團、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團、騰訊公司、三一重工集團等一批優秀的企業代表,成為民營企業"走出去"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者和引領者。
在民企"走出去"的過程中,既有歡喜也有憂愁,海外市場前景廣闊,不過對於政策法規與指導規範不完善、金融保險服務能力滯後、企業自身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依然大量存在,也困擾著這些"走出去"的企業。
其中,海外融資難題成為不少企業"走出去"的一個掣肘。
民企在"走出去"投資的資金來源中,大部分主要依靠自有的資金。"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三難問題以及融資渠道少,成為制約民營企業"走出去"的瓶頸。
不過,目前我國海外金融體系分支機構還較少。"走出去"的企業只能到當地銀行去貸款,但如果是中資企業,當地銀行會擔心信用問題,因此有些企業主選擇移民,這樣就可以以當地的企業去貸款。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會長鄭躍文在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採訪的時候曾坦言,在企業"走出去"後,面臨資本問題。他提出,在國外經營方面需要資金,國家這麼多外匯,有沒有可能在國外我國企業生産經營中給予支援,讓我國企業貸到款。
僅依靠銀行有點難
融資難是"走出去"第一道坎,融資貴、銀行審批手續多、時間長等造成的融資難是第二道坎。
有出口型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記者:"我們往往是在拿到海外的訂單後憑藉合同才能向銀行貸款,等拿到貸款時和客戶簽訂的交貨日期已經很近,公司資金鏈緊張和交貨緊張兩種情況時有發生。企業利潤率低,而銀行貸款利率又高,企業越來越難做了。"
在記者採訪中發現,"走出去"的民營企業從政策性的銀行獲得貸款比較難。其次,融資的成本比較貴,企業在國內銀行實際貸款成本一般都在10%以上,而國外相對比較低。所以,競爭在資本方面就處於劣勢。
再者,融資的渠道比較少,國內的銀行境外分支機構比較少,覆蓋面小,而且能力有限。加上國內金融監管制度的限制,定境外投資保險覆蓋面小,保費高。不少企業反映國內政策性保險機構存在費用高、投保難、境外服務能力滯後等問題。
中國企業"走出去",銀企抱團也不是那麼容易。有的項目商務談判一般包括兩個標的,一個産品價格,另一個是融資成本。一位企業負責人回憶,有一次融資方案差別太大,最終他國財團拿到的項目規模是我們的3倍。
而銀行審批手續多、時間長甚至額度有限造成的融資難。目前融資審批程式繁雜和不確定性因素大,導致項目融資落實時間長。在"走出去"實際操作中,從項目洽談階段起就涉及資金落實問題,但因涉及融資審批的部門很多,金融機構也不能獨立決策。
對於企業的抱怨,銀行也有自己的苦衷。作為銀行的融資成本也很高,而且匯率波動頻繁,要承受一定的損失。企業抱怨融資成本高,銀行不能賠本做買賣。
此外,也有企業反映,"走出去"勢必要求國內外資金流通一體化,但現在外匯管理上還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結匯過程繁瑣,也增加匯兌風險。有企業建議,在一些上市公司裏開展自由結算試點,允許企業直接通過商業銀行結算國內外資金,同時要明確規定資金禁入股市、匯市、期貨市場等非實體經濟領域,儘早結束海內外資金使用兩張皮的情況。
創新渠道跳出瓶頸
要解決"走出去"企業融資問題,需要依靠國家的政策扶持、銀行的金融支援,也需要企業自身創新融資渠道。境外直接投資貸款、內保外貸、項目融資、銀團貸款、融資租賃貸款、債券融資等多種形式逐漸開始成為"走出去"企業新的融資渠道。
四川省蜀興種業就赴倫敦用海外上市的方式進行直接融資,成為川內第一家赴海外融資的種業企業。
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四大證券交易所之一,作為世界上最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倫敦不僅是歐洲債券及外匯交易領域的全球領先者,還受理超過2/3的國際股票承銷業務,為世界各地的公司及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通往歐洲的理想門戶
此次蜀興種業赴倫敦上市是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農業市場助力中國種企發展,也對"走出去"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做出了積極的示範作用。
隨著"走出去"向縱深推進,企業融資規模越來越大、融資工具越來越豐富,功能的綜合性、使用的便利性和産品組合的複雜性也隨之提升。融資方式由簡單的貿易融資發展為境外直接投資貸款、內保外貸、項目融資、銀團貸款、融資租賃貸款、股票融資、債券融資、投資基金融資以及信用保證保險等多種形式。
有不少企業尋求多種方式解決"走出去"的融資問題,不過也一些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缺乏指引,各自為戰。同時,民企海外投資的融資渠道窄、成本高,競爭力不足。
對此,復興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就曾指出,建立、建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援企業在境外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當地直接融資。再者,加大金融機構對民企海外投資的信貸支援,如採用更市場化的信貸審核標準,允許企業以海外項目本身權益做為擔保,給予與境外金融機構利率水準一致的資金支援。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港經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陳經緯在雙週座談會上就建議,有效解決民營企業"走出去"融資難的問題,國家應出臺政策,允許有條件到海外投資的民營企業在國內證券市場上公開發行企業海外投資債券。
此外,還要鼓勵國內金融機構尤其是國內大型商業銀行,積極海外並購、整合全球資金,充分發揮其海外分支服務中國企業的作用。郭廣昌還建議支援和鼓勵符合條件的民企與國有金融機構攜手"走出去",加快全球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