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鹽池人民支援抗戰的二三事(下)

  • 發佈時間:2015-09-18 11:31:50  來源:寧夏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抗戰情願出人、出糧、出錢

  在鹽池縣檔案館,有一份1940年2月13日的《鹽池縣擴徵工作報告》。“擴徵”就是在正式徵集之後又增加的數額。這次三邊分區給鹽池縣分配的擴徵任務是糧食600石(每石500斤),擴軍40名,募集抗日救國券1萬元。結果在半個月之內完成徵糧761石2斗2升,募集救國公債超額570元。雖然當時老百姓都很困難,但是,為了抗戰,大家情願出人,出錢,出糧,都很踴躍。“報告”中説,徵糧都是在大會上一石、兩石、七斗、八斗自己報名交納的。有些貧困戶不應出糧,但他們也報名要求出糧,如四區五鄉回六莊的回民,原本不計劃徵他們的糧,但他們自願交出10石;三區三鄉的趙國珍自報交4石,眾人覺得他負擔太多,一致提出減少,結果拿了6斗;一區貧困戶李三成、姚學林、田舉等,也在大會上報名一定要出糧,結果每家4斗。還有實在無糧可交的人,自己報名幫助納糧多的人把糧送到糧站。擴軍,捐款工作也是一樣,還互相競爭比賽。如二區的陳七對李萬清説:“你家能出一人,我家一定出兩人”。結果兩家的三個青年都當了新戰士。這與國民黨統治區強拉硬捆“抓壯丁”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照。

  1938年,鹽池商會甘草莊在7天之內就募集軍鞋500余雙;全縣還募集羊皮,為前方縫製皮衣142件;1940年,募集救國公債券10570元;1941年完成救國公債券16000元,還超額完成了救國公糧。每年秋收後,群眾都爭著早交糧,交好糧,一邊打碾(米谷都要碾成黃米、小米),一邊趕上毛驢爬山涉水,把糧草送往糧站和前方。

  全民支前抗戰

  在抗戰期間,鹽池縣真正做到了全民動員,成為邊區的銅墻鐵壁。全縣青壯年除了參軍參戰而外,在家的2000多自衛軍(民兵)都組織了起來,少年兒童也組織了少先隊。自衛軍平時除了站崗放哨、鋤姦防特、傳遞情報而外,還要隨時準備協助部隊參加戰鬥。當時的雞毛信傳遞,就像運動場上的接力賽跑。信傳到誰手裏,不管他是正在吃飯或睡覺,要扔掉飯碗馬上就走,絕不能等到飯吃完或者睡到天亮了再走。

  當時的鹽池人民,除了要搞好生産,種好田,養好畜之外,還要負擔大量的戰地公勤任務。比如運鹽,每年打下的幾十萬馱食鹽,全靠毛驢和少量的駱駝,運到五六百里外去銷售。所以,農民每年都有運送公鹽的任務,只要家裏有一頭毛驢,就要接受一頭驢的運量。除了完成自己的生産任務,還要幫助抗戰軍屬代耕代種,代交公糧。保證抗屬有較好的生活條件,使前方將士無後顧之憂。婦女們每年給抗日將士做幾雙軍鞋。在當時既無布料又缺棉線、大麻的情況下,做一雙軍鞋實在不容易。但她們誰也不推辭,不甘落後,總要把對人民子弟兵的熱愛納進做鞋子的千針萬線之中。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鹽池人民無私奉獻,從人力,財力和物力上大力支援。他們先後將上千名子弟送上了前線,不少人在與敵寇的鬥爭中付出了鮮血和生命。有些還成了無名英雄,雖然犧牲了,但在今天的烈士名單上卻找不到他們的名字。

  革命戰爭年代,鹽池是個比較貧困的地區,但鹽池人民不惜用自己僅有的一斗糧,分出來半斗來支援革命,一分錢掰成兩半,一半支援革命,用肩扛,背馱,趕著毛驢,趕著耕牛,支援前線。

  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局(館)供稿

  (特約撰稿牛海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