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鹽池人民支援抗戰的二三事 (上)

  • 發佈時間:2015-09-17 11:31:22  來源:寧夏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鹽池縣是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和邊區的西北門戶,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在抗戰中,鹽池人民一方面努力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打擊地方非法武裝,肅清匪患,另一方面積極參軍參戰、開展大生産運動、發展武裝力量、支援前線,不少人參加過地方武裝組織、騎兵遊擊隊和自衛軍;縣委、縣政府先後組織過四、五次青壯年參軍活動,有上千名鹽池兒女被送上抗日前線,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為抗日紅軍籌糧

  1936年11月下旬,紅軍三個方面軍在聯合作戰取得了山城堡戰役重大勝利後,全部後撤到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帶的山區休整。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彭德懷、政委任弼時)駐在鹽、定交界處的梢溝垣村,也就是彭德懷後來在《自述》中講到的“我和任弼時住在一個一米高、兩米寬的土洞(牧羊者住的)內,聊避風沙”的那個地方。此時,毛澤東電示李維漢、董必武在定邊成立“籌糧委員會”,由李維漢、董必武負責,高崗、賈拓夫均為委員。

  籌糧委員會成立以後,馬上在鹽、定兩縣開展籌糧工作,至今,在寧夏博物館還保存有向鹽池縣南區三鄉農民白天義借穀子二斗五升的《借糧證》。上面寫著:“為著抗日戰爭勝利,保證抗日紅軍給養,徵求愛國人民自願地借糧給蘇維埃,以便充分供給抗日紅軍,這是每個不願當亡國奴的人民的光榮義務!”鹽池農民張世英等,還保存著他們的前輩借糧給紅軍的《借糧證》。這是鹽池人民積極支援抗日紅軍的歷史見證。

  毛主席甘當“運鹽政委”

  抗戰時期,三邊地委發動幹部、群眾和戰士到鹽池打鹽。“鹹鹽、皮毛、甜甘草”在抗戰時期,救了黨中央和陜甘寧邊區的“駕”。當時,國民黨對邊區進行經濟封鎖,把邊區軍民逼到了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和菜吃,沒有紙用的生死邊緣,戰士們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子蓋。黨中央毛主席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偉大號召,同時首先想到了“到鹽池馱鹽去”。電視連續劇《八路軍》藝術地再現了這一情節:朱老總向毛主席請求,他要親自去當運鹽大隊的隊長。毛主席説,那我就當你這個運鹽大隊的政委吧!

  黨中央和邊區黨委除了大力發動當地幹部群眾打鹽外,還派王震359旅部隊四支隊到鹽池打鹽,至今他們打鹽時住過的100多孔窯洞,還遺留在古長城的土壁上。三邊專員羅成德親自帶領幹部下湖打鹽,毛主席曾親筆題詞表揚他“不怕困難”。據統計,1939年三邊産鹽19萬馱(每馱平均200斤左右),1940年23萬馱,1941年29.9萬馱,1943年38.8萬馱,邊區軍民將這些鹽運往西峰、關中、西安等地,換回急需的糧食、棉花、布匹等等,為緩解經濟困難,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特約撰稿 牛海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