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海:最堵的不是市中心?

  • 發佈時間:2015-09-17 03:34:18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版圖文統籌 徐蒙 本報記者 李蕾 本版製圖 鈺珹

  “堵”已經是大型城市發展繞不開的話題。雖然整體而言,上海的道路交通運作依然平穩有序,然而“堵”也在成為一大困擾。

  上海堵在哪?什麼時候最堵?答案可能跟你想像的不一樣:最堵的地方不是市中心,而是城市週邊;雙休日出門你可得打點提前量,因為往往比上班日更堵車,在幾個軌道交通換乘站,你會發現人山人海……

  上海每五年舉行一次綜合交通調查,最新發佈的第五次調查數據揭示了這些堵情新變化。如何平復交通“潮汐現象”?怎樣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佈局以緩解堵況?這些數據為決策提供了依據。

  地鐵限流站點都在城市週邊

  以前,內環以內的中心城區“堵”;現在,外環就開始“堵”了,擁堵已由中心城區向郊區延展。小客車擁有量的變化,從一個側面説明道路的擁堵原因。調查顯示,郊區新城的小客車擁有水準為160輛/千人,較中心城區128輛/千人的水準要高,郊區2014年小客車出行量較2009年增長56%,增幅明顯大於中心城區。莘莊立交、漕寶路附近等城鄉結合部的一些重要幹道已出現明顯擁堵。

  作為連接城郊的重要公共交通方式,地鐵擁擠度明顯增加,而且客流擁擠範圍擴大。早高峰,地鐵出現的擁擠位置逐步外移,特別是9號線和11號線在外環線以外的進城斷面已經開始擁擠。早高峰時段因為人流過大需要採取限流措施的軌道站點,幾乎都處於城市週邊,如莘莊、彭浦新村、江灣鎮、長江南路、巨峰路等。

  七成以上新增常住人口住郊區

  上海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所長薛美根分析,這主要是城市格局的改變造成的。五年來,人們越住越遠,而上班地卻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區。調查顯示,中心城周邊和遠郊新城人口正在快速增長,2014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426萬人,比2009年增加216萬人,新增常住人口中70%以上增加在外環以外的郊區。從某一角度來説,城市中心向外“延展”,對緩解中心區過分擁擠的交通是有利的,但居住空間與産業空間的分離也帶來了弊病。現在,中心城周邊和遠郊新城人口增長較快,但就業仍然向中心城集聚,中心城區建築總量規模,特別是對通勤交通影響較大的商辦類建築規模仍在增加,2013年底中心城建築總量達到近5.5億平方米,較五年前增加39%,其中商業行政商務辦公建築增幅達65%,新增量佔全市該類建築新增量的近7成。

  平復交通“潮汐”需調整佈局

  人口外遷、崗位內聚的城市格局,使交通“潮汐”現象有所增強。中心城北部地區潮汐交通最為明顯,比如早高峰期間1號線延長路站-中山北路站、7號線嵐皋路站-長壽路站,進城方向客流是出城方向客流的3倍;南北高架進入中心區方向平均行程車速不到19公里/小時,而相反方向車速則高達79公里/小時。中心區內快速路南北高架、延安高架車輛運作長時間處於低速運作狀態。

  薛美根認為,要想緩解高峰潮汐交通的壓力,必須堅持持續對城市用地佈局進行調整,在對中心城居住人口向外疏解的同時,重視對就業崗位、城市綜合功能同步疏解。同時,中心城周邊的交通服務配套尤其要加強。目前,中心城周邊地區的交通配套設施和管理相對薄弱,道路網密度為內外環間的60%,公共汽(電)車網密度、站點覆蓋率僅為內外環間的1/2。在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中,要進一步梳理和明確中心城周邊地區的用地功能,並提高交通配置標準。

  現在平峰時段也開始擁堵

  空間上,上海的堵情在變化,時間上,峰谷客流量的差異在縮小,高峰與低谷時段的界線趨於模糊。以前,中心城區的道路8點才開始擁堵;現在,早上7點就開始堵起來了,部分地面道路路段行駛車速低於10公里/小時,擁堵程度有所惡化。午後高峰道路擁堵程度也有所加劇,2014年的平均行程車速較2013年下降4%左右,快速路擁堵里程比重達9%左右;放射性幹道車速有所下降,高峰平均行程車速為20-27公里/小時,同比下降4%-7%。

  中心城高峰時段已經由原來的早晚各2個小時向早晚各3個小時延展,地面道路白天平峰時段的平均車速僅比高峰時段高3-5公里/時,高架道路僅高5-10公里/時。

  以前,只有在上下班的高峰時間堵;現在,平峰時段也開始擁堵。尤其,像週五,下午3點左右,道路就開始出現擁堵。一些計程車司機在這個時間段都不願意過江。不少市民還感覺:本來雙休日高架上蠻空的,可現在雙休日開車上街,也是車流不息,行駛緩慢。調查顯示,高架道路雙休日的進出量僅僅比工作日低約5%,與工作日的差距越來越小,雙休日部分時段,如早上9點-10點的擁堵狀況甚至比工作日更高。

  關注交通服務的個性化需求

  薛美根分析,峰谷差異縮小,既有城市人口增長、城市變大、交通需求量增加、人們出行距離拉長的因素,更是集中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人口結構的變化。由於居民生活水準提高和經濟活動增多,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適齡就業人口比重下降,居民出行構成發生深刻變化,除上下班、上下學以外的出行需求外,文化活動、購物、休閒娛樂等彈性出行需求呈現快速增長,已經佔到出行總量的52%。

  隨之而來的是,對交通服務的個性化需求也越發強烈。與2004年相比,全市市民採用小汽車、電(助)動車出行的比重有明顯增長,其中小汽車提高5.3個百分點,比重達到17.3%,電(助)動車提高3.9個百分點,比重達到20.2%。近五年隨著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居民採用軌道交通出行的比重提高3.4個百分點,比重達到8.3%。另一方面,受出行距離增加,小汽車和助動車擁有量增加等因素影響,市民採用腳踏自行車出行的比重快速下降7個百分點,比重僅為7.2%。

  專家們建議,要加快建設公交優先通道建設,強化地面客運走廊的有效供給和運作效率;從全市層面系統性地以客流需求為導向,分區域對全市公共汽電車線網梳理,形成多層次服務的公交網路,提升公共交通的整體吸引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