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營養改善計劃”要防止“擠出效應”

  • 發佈時間:2015-09-16 02:31:0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林秀

  貧困農村學生在膳食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並不是“吃不飽”,而是食物營養不足、膳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吃不好”的問題,營養改善計劃不能做成政府簡單替家庭“喂飽”孩子,而是要根據孩子身體營養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營養改善工作。

  由於貧窮、知識匱乏等原因,長期以來,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兒童普遍存在營養缺乏、生長遲緩等問題。如何科學有效地改善農村兒童的營養狀況,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我國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下簡稱營養改善計劃)。試點開展以來,在許多地區取得了積極效果,但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

  近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了9個督導組,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了專項督導。根據督導報告,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過程中存在食品、資金安全隱患,供餐模式轉換較慢,食堂運轉壓力較大和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四個主要問題。這四個問題的發現為我們進一步做好營養改善計劃提供了新的觀察視角和著力點,而相對於前三個傳統問題,對政策理解的偏差這一問題尤為引人注目。

  政策理解偏差具體是指什麼?督導報告指出,有些地方對營養膳食補助只管吃飽,不注重營養健康;膳食搭配不科學,不營養;課間加餐內容單一,結構不盡合理。那麼,我們需要思考,為什麼有些地方把營養改善計劃最後做成了政府簡單替家庭“喂飽”孩子,而不是政府根據孩子身體營養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營養改善工作?

  要認識到,營養改善計劃的核心是解決學生膳食營養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那我們首先來看看,貧困農村學生營養攝入主要存在哪些問題?根據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農村教育行動計劃”項目組在2008年對貧困地區6省681所農村學校近5萬名學生的調查發現:貧困農村學生膳食以米、面等主食為主,有高達59%的學生每月僅吃一次肉、47%的學生每月僅吃一次豆類食品、而每月僅吃到一次雞蛋和新鮮水果的學生分別高達58%和33%,只有不到10%的學生能偶爾喝到牛奶。

  這種膳食結構的不均衡導致貧困農村地區學生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人體所需營養素攝入嚴重缺乏。對近5萬名貧困地區學生的體檢結果表明,32%的學生存在貧血等營養不良問題,18%的學生發育滯後,而在這之中,寄宿制學生的情況要比非寄宿學生更糟。更為嚴重的是:這些貧血和營養不良的學生在學習、認知等方面的表現明顯落後於正常健康的學生。這説明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應重點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優質蛋白質,並且重點關注寄宿學生。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貧困農村學生在膳食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並不是“吃不飽”,而是食物營養不足、膳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吃不好”的問題。所以,“營養改善計劃”的出發點是立足於改善學生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不足的問題。而在部分地區,這筆珍貴的“改善營養費”卻沒有花在刀刃上,而是産生了“擠出效應”,因為某些地方把營養改善計劃片面地理解為“免費午餐”,家長原來需要為學生繳納的伙食費則退出了。這就使得營養改善計劃失去了其初衷。

  那麼,面對這種對政策理解上的偏差,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呢?最簡單也最為直接的一種方式就是“指定菜譜”。例如一些地區在相關組織的幫助下,每天規定為孩子提供多元維生素片,一個雞蛋和一盒牛奶,它能夠大大降低小學生的貧血率並能顯著提高小學生的學業表現。在當前每個學生日均只有3.5至4元補助的背景下,每天只需0.3元左右的多元維素片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因為這種相對廉價且有針對性的營養能顯著改善學生的營養健康狀況。

  除此之外,也應加強對家長和學校營養知識的宣傳,讓他們在觀念上加以轉變,真正認識到營養改善計劃的初衷所在,不要片面地把營養改善計劃理解為免費午餐以及防止出現“擠出效應”。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對學校進行營養配餐指導,充分利用“學生電子營養師系統”和“農村學生膳食營養指導手冊”等工具,指導學校、家長結合當地的飲食習慣和學生自身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提供膳食營養,改善學生的膳食營養結構。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黨和政府為改善農村地區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做出的重大決策,在執行過程中,各地要深入領會這個計劃的初衷,抓住改善農村學生營養攝入和膳食結構這個核心要旨,瞄準“吃得好”這個目標,務必將錢花在準確的地方,讓營養改善計劃真正發揮其造福一代農村學生的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