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電影未空前 已絕後?

  • 發佈時間:2015-09-11 14:29:49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時間9月3日,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在義大利開幕。對於中國電影來説,今年無疑是個“小年”,不少國內媒體在談起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時,都使用了一個詞——“冷清”。除了入圍的國産影片在品質以及數量上無甚驚喜外,年輕影人的缺席更令人感到中國電影界的青黃不接。

  只有《大紅燈籠高高挂》

  其他國家的觀眾對於中國電影的印象似乎依舊定格在從前。在國際電影節上,每當中國記者問及海外影人最喜歡哪部中國電影、哪位中國導演和演員時,得到的答案都出奇的相似——《大紅燈籠高高挂》、《活著》、《霸王別姬》,張藝謀、陳凱歌,周潤發、梁朝偉。

  由此可見,在國際影壇上包括張藝謀、陳凱歌在內的第五代導演以及以賈樟柯、王小帥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基本上代表了中國電影的全貌。事實上,除了45歲的“新晉”導演刁亦男外,很少還有哪位年輕的中國導演能夠帶著在海外獲獎的作品榮歸故里。

  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海外電影節的“重口味”造成的——曾經有人指出,能夠在海外獲獎的中國電影無一不是黑暗的、獵奇的以及販賣苦情的影片。當然,這種觀點有失公允,但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點明瞭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以及其作品對中國電影擁有絕對的影響力。

  不僅是這兩代導演,即使是在刁亦男獲得柏林金熊獎的電影《白日焰火》裏,你依舊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邊緣人物、邊緣環境以及邊緣生活。而在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雖然《塔洛》、《地下香》和《家》等影片均聚焦現實生活,但在題材、敘事和風格上並無驚喜可言。

  他國新人已漸成氣候

  跳出中國,在全球範圍內,幾大國際電影節已經成為了新一代導演的天下。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共有21部競賽片入圍,其中12部是“70後”和“80後”導演的作品。其中,3位“80後”導演分別是來自南非的奧利弗·赫曼努斯(1984年)、來自美國的德雷克·多雷穆斯(1983年)和來自義大利的皮耶羅·墨西拿(1981年),他們分別帶來了劇情片《無盡的河流》、科幻片《同等族群》以及定格動畫片《失常》。

  更早一些,出生於1989年的加拿大導演澤維爾·多蘭在2013年,就憑藉《湯姆在農場》一片獲得了威尼斯金獅獎的提名,次年其執導的《媽咪》打動了戛納評委,從而拿下了評審團大獎。

  除了導演外,在評委團裏也出現了“小鮮肉”的身影,比如今年5月成為戛納電影節評委的男星傑克·吉倫哈爾和女星西耶娜·米勒就全都是“80後”。

  反觀中國電影界,除了一眾缺少作品的“毯星”外,我們能在國際上以評委身份發聲的導演不外乎就是侯孝賢、姜文、賈樟柯、梁朝偉、舒淇等人。

  年輕人都去哪了?

  難道説年輕的中國影人就沒有藝術理想嗎?當然不是。

  1988年出生的孔祥曦今年剛剛27歲,他説,從他到英國留學開始,已經10年沒有在影院看到過一部中國電影了。為了讓更多的英國人了解中國電影,他舉辦了一個倫敦華語電影節,免費播放近兩年在中國上映的《戰狼》、《智取威虎山》等商業片。

  在製作領域,國內複雜的市場環境或許讓新一代影人感到頭暈目眩。對於很多從業者來説,參加電影節很重要,但拍商業片更重要。在被問到“中國新導演為何缺席電影節”時,很多被訪者的回答是:“國內的錢太好賺了,他們還費勁兒來電影節幹什麼?”

  此外,業內人士還表示:“在國內,導演們都同時操著投資人、製片人和産品經理的心,又想要藝術,又想要票房,但好電影哪一部不是需要用純粹的心拍的?”

  中國市場只有票房?

  與“毯星”們一樣,缺乏好作品的中國電影,其存在感卻並不弱,因為“中國的電影院正在像雨後的蘑菇一樣增長,而世界其他國家的電影院卻在關閉”。

  這句話出自義大利著名導演吉賽貝·托納多雷之口。這位曾經拍攝過《西西裏的美麗傳説》《天堂電影院》和《海上鋼琴師》的著名導演對中國電影市場頗為期待,他説:“中國電影市場很有活力,我們應該找到一種方式來合作。”

  事實上,從2014年開始,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多了一個中國電影論壇,由幾家義大利電影機構和中國電影機構共同主辦,主要探討義大利影人該如何前往中國拍片。

  與以往相同的是,意方主持人在活動中又提及了《大紅燈籠高高挂》,然後所有的話題都圍繞著意大利商業電影的市場前景展開,比如中國的電影院、市場、票房等。

  (據搜狐娛樂綜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