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西武鄉紅色文化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9-11 02:31:2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馬玉吳晉斌

  走下實景劇《太行山》的看臺,8歲的王佳宇抓著爸爸王小偉的手往外走,小腦袋仍舊時不時地扭過去看舞臺上穿著軍裝、背挎長槍的八路軍戰士。

  這是7月7日記者在武鄉第五屆八路軍文化旅遊節上,看到的一幕。

  王小偉父子駐足的八路軍文化園,已經成為革命老區山西省武鄉縣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的載體,依託這個載體打造的紅色旅遊品牌,已經成為武鄉縣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武鄉縣委宣傳部長魏書文介紹,2014年,該縣接待遊客267.7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27.88億元。

  體驗:讓文化變得生動

  山西武鄉位於太行山西麓,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太行精神的發源地和八路軍文化的形成地。抗戰時期,作為華北抗戰的指揮中樞,八路軍總部機關、百團大戰指揮部、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駐紮。當時僅有14萬人的武鄉參加抗戰人數就有9萬多人,“出糧、出兵、出幹部”,譜寫出了武鄉的英雄事跡、造就了武鄉“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之稱。

  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積澱了武鄉的歷史財富。如何將這些資源活化並生動起來,進而轉化成革命老區發展的新動能?“當一天八路軍、打一場遊擊戰、住一宿土窯洞、吃一頓小米飯”,在實景中動態地展現歷史,讓遊客參與其中,成為武鄉縣開發文化旅遊的新思路。實踐證明,這一思路是對的:八路軍文化園開園的當年遊客接待量就躍升到了147萬多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了2400多萬元。

  品牌:讓文化變成産業

  立足文化優勢、開發文化資源,怎麼才能走出自己的區域特色,把文化發展成為可持續性産業?對於國家級貧困縣的武鄉來説,打好紅色文化旅遊這張品牌是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

  中國紅色旅遊的第一品牌成為武鄉的一個目標。隨後,催生出“兩園一劇”的規劃——在八路軍紀念館、博物院、研究中心的周邊,武鄉縣投資5億多元實施了八路軍文化園、遊擊戰體驗園等一批重點文化産業項目,並以縣財政入股方式合作開發總投資2億多元的《太行山》大型實景劇。

  與此同時,武鄉爭取國家專項投資1.8億元,完成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百團大戰總指揮部磚壁舊址3個紅色旅遊景區的改陳擴建、配套建設和周邊環境整治,完善了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旅遊服務工程,為紅色旅遊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

  從2011年開始,武鄉連續5年舉辦“弘揚太行精神、傳承八路軍文化”為主題的八路軍文化旅遊節,通過紅色藏品展、抗戰主題戲曲展、主題電影展、八路軍文化學術座談會等活動提升縣域特色形象,成為武鄉紅色旅遊品牌宣傳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産業:讓文化惠澤縣域

  武鄉文化旅遊的發展,不僅優化了當地的産業經濟結構,也讓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磚壁村是八路軍總部和百團大戰的指揮部,借著紅色旅遊,64歲的村民武余秀辦起了農家樂,去年年收入突破8萬元。毗鄰《太行山》實景劇演出的下關村有153口人,依託實景演出,60%的村民做起農家樂,去年全村年純收入達到60萬元,每人平均增收4000余元。

  據統計,該縣八路軍文化園、實景演出、體驗園等景區擁有正式員工260余人,每人平均年收入達2.5萬元,群眾演員600余人,每人平均年收入近萬元。

  紅色旅遊已成為武鄉縣經濟新的增長點和農民增收新的動力點,目前,全縣有賓館飯店50多家,農家樂500余戶,民間手工藝、土特産等6大類40多個品種旅遊産品,推動了革命老區人民的脫貧致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