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光榮的武鄉

  • 發佈時間:2015-06-26 19:05:52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去山西武鄉,是帶著一份敬仰來到這片革命聖地的。

  黃土間連接的小道已被新鋪的四通八達的寬闊柏油路代替,這兒不再是七十多年前太行山中最貧瘠荒涼最難走的地方。

  一路參觀了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百團大戰指揮部磚壁,關家垴古戰場,以及全國唯一的八路軍紀念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參觀完紀念館,最後竟站在了楊尚昆為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題寫的“光榮的太行山,光榮的八路軍”面前,久久地凝視著。

  是啊,在武鄉的幾天時間裏,遍地唱響的八路軍軍歌和抗日支前歌的旋律一直回蕩在腦際,讓我們仿佛回到了七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抗日根據地。當地老百姓對黨和軍隊一如既往的真情,對國家扶持老區的感激,我一直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語言表達對武鄉這片熱土的感情。

  此刻,我感到再沒有什麼比“光榮的武鄉”這幾個字更有分量,更能夠觸摸到武鄉的靈魂——那是八路軍的太行精神與武鄉人民的犧牲奉獻共同鑄就的一枚徽章。

  想當年,日本侵略者的掃蕩清野,共産黨領導的軍隊必須找到自己立足、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創建乙太行山為依託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1937年秋,八路軍總部由五台前線返洪洞時,于11月14日在武鄉縣段村(今縣城)露宿一晚,朱總司令向全縣犧盟遊擊隊講了話。

  這是八路軍總部第一次進駐武鄉,從此,八路軍與武鄉結下了不解之緣。

  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八路軍總部共在武鄉駐紮五百多天,一二九師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軍政大學總校等首腦機關在這裡長期駐紮,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運籌帷幄,領導和指揮過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遊擊戰爭和政治鬥爭。

  歷史選擇了武鄉,讓武鄉這個不起眼的荒山野嶺從此鐫刻上紅色革命的印記。

  讓我們看看這些真實的記錄吧。

  抗日戰爭期間,武鄉這個僅有13萬人的小縣,有9萬人參加了各種抗日團體,戰爭中犧牲、被捕2萬餘人,有5300名幹部隨軍南下北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武鄉“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村村住過八路軍,戶戶出過子弟兵”。

  八路軍隊伍也從進入太行山時的3萬人發展到抗日戰爭結束時的百萬雄師,是這片熱土養育了中國革命,抗日戰爭的號角是從這裡吹響的,中國革命在這裡成長壯大,太行山、武鄉人民孕育的偉大的太行精神,正是八路軍,以及我們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支柱。

  在艱苦的抗日戰爭中,首長們常利用和老鄉們一塊耕種、收割、打場、推碾子、看戲等機會,宣傳革命,組織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發動群眾積極抗日。日本鬼子燒了老百姓的房子,朱總司令與戰士們一起幫老鄉修好;老鄉生了病,彭總就安排總部醫院去治療。

  那天我們到達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廣場時,正好遇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醫科大學的軍醫和學員們,在給當地的老百姓義務檢查診治各種疾病,仿佛當年的情景再現。

  人民、老百姓,這是我們革命與和平時期的靠山;黨和軍隊革命的目的,永遠是為了老百姓的幸福和利益。

  1940年清明節,為建設根據地,朱德、彭德懷帶領總部機關和“抗大”全體師生,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僅在蟠龍和王家峪一帶,就植樹兩萬餘株。

  站在朱總司令親手栽下的、如今兩人合抱粗的“紅星楊”面前,那樹枝裏的紅星,既是八路軍總司令一心向黨向革命的紅心,也是八路軍將士,以及武鄉人們對革命的信念。我不禁在心裏涌動出了詩行:

  望見了紅星楊,我仰起頭顱向它行注目禮

  我聽見自己的心跳

  是七十年前的那棵楊樹的激動

  總司令粗糙的大手

  在黃土上精心地種了一棵楊樹

  總司令八角帽上的紅星是從心里長出來的

  紅星楊記住了總司令和他的隊伍

  紅星楊將總司令的紅星記在了心裏

  黃土高原上的人民

  心裏也長著一顆顆紅星

  總部首長與人民群眾一起艱苦奮鬥,共度難關,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高漲,工、農、青、婦、兒童團等抗日救亡團體,有力地支援支援了八路軍在武鄉的戰鬥、生存、發展和長大。

  從武鄉回到北京,我居住的部隊幹休所裏,有幸能夠聆聽到當年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十六團一營一連一排一班戰士——現今92歲高齡,但精神矍鑠、身體硬朗的老八路趙清泉講述他當年在武鄉的戰鬥生活經歷。

  趙老是1940年1月從武鄉西邊臨近的沁縣參加八路軍的。

  “那時候,艱難啊!”趙老的一句話把我們帶進了艱苦和硝煙瀰漫的太行山歲月。

  在武鄉,他參加了數不勝數的戰鬥,關家垴戰鬥是非常殘酷的。那個時候,三個連合成一個加強連有兩百來人,一兩次戰鬥下來,只剩下兩個步槍班、一個機槍班是很正常的事。

  他所在旅的政治部主任兼太岳軍區政治部主任蘇精誠(1912~1941),是1941年1月27日于山西省武鄉縣韓壁戰鬥中犧牲的。一次次戰鬥中,他所在的團營連中的多位首長獻出了生命。

  “連隊人員沒有了,立即在武鄉等當地補充,家家戶戶送夫送子參軍,多虧了當地的老百姓啊,付出了多少犧牲。早晨在一起的戰友,晚上就不見了;晚上在一起行軍的戰友,明天早晨就不知道了死活去向。”趙老的眼圈濕潤了,話語也似乎有些哽咽。

  最讓趙老痛心的是他的班長,大個子李班長,家是武鄉的,一次轉戰中過一條激流湍急的河流時,一個浪頭,把身子小,不會游泳的趙老打進了漩渦裏,生死命懸一線,是李班長一把將趙老從激流裏拽出來的。

  但在一次戰鬥中,李班長獻出了生命。

  多少將士,多少武鄉兒女為革命獻出了生命?那烈士墻上記載的,僅僅是生者對死者的一種告慰吧。

  “特別是百團大戰,因為八路軍破壞了日軍的鐵道,炸毀了橋梁,突襲了他們的很多兵工廠,日本人感到了八路軍這股力量不容小覷,所以從前方抽調回很多部隊來圍剿八路軍,這在很大程度上支援了前線的抗日戰爭。”趙老説,百團大戰後,很多時候他們都是隱蔽在山上,採取遊擊戰,展開與日軍的戰鬥。

  一旦戰鬥勝利,擊潰了日軍,才有機會休整,老百姓會給騰出房間,鋪上一些秫秸草類,鄉親們把捨不得吃的小米拿出來給熬上一鍋小米粥,就像過年一樣,因為平時都是吃幹的炒麵。

  住趙老隔壁的一二零師八十九歲高齡的王夫誠老八路,只是感慨著説了幾句話:“是太行山的小米把我們養大的,現在大米為我們養老,想想革命帶來的好日子,我們很知足了。”

  其實,作為老八路,作為戰爭年代過來的英雄,他們還是非常艱苦,非常樸素的,他們永遠想到的還是國家對他們的照顧,從沒有提出過什麼要求。他們居住的依然是七八十年代的紅磚老式樓房。去年,上級部門要為他們改善住房條件徵求他們的意見,被他們拒絕了。

  就像王老,和子孫幾代一起住在八九十平方米的樓房裏,上級組織多次要給他們改善住房面積,他們卻沒有一點對改善住房條件的想法。“夠住就可以了。”我不禁對他們肅然起敬。

  他們和別人比的永遠是做了多少,犧牲了多少,而不是比名利比地位比享受。我相信這就是太行山對革命的貢獻吧。我們的八路軍在那裏浴血奮戰,我們的人民忠誠相守,養成的太行精神,是我們中國共産黨和軍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有了這種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的優良傳統,我們的黨和軍隊就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無論面對怎樣強大的敵人。

  武鄉歸來,我的心又跟著老八路回到了那片光榮的土地。(郭宗忠,當代作家、軍人。詩等作品散見於《詩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著有詩集《回歸》《隔世故鄉》等。首屆“劍麻詩歌獎”得主,獲“軍旅優秀作品”特別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