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嫣:博士生的務農生活
- 發佈時間:2015-09-11 00:31:17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距離北京三環約40公里的一個村子裏,有20多名高學歷年輕人,他們辛勤耕耘,給蔬菜、農場動物寫成長日記,有靈感時寫寫詩,通過微信與會員分享感受,嘗試通過和當地農民形成緊密關係,實現社區支援農業(CSA)的夢想。他們就是分享收穫的年輕人,掌櫃的名叫石嫣。
石嫣在中國有機農業圈子中小有名氣。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在美國有機農場經歷過“洋插隊”生活,回國後創辦了“小毛驢”市民農園。此後,創立了分享收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推動生産者和消費者直接對接,消費者預付一年的有機農産品費用,農戶則承諾生産多樣化優質食物。
從2012年5月發展至今,在北京通州和順義兩個基地耕種土地90畝,帶動農戶約30人,形成穩定會員600戶。“農民種菜收益不高,我們想通過給予農戶合理收益,使他們能夠堅持有機種植,讓農戶和消費者分擔種植風險,在消費者和農戶之間架起信任的橋梁。”在順義基地,溫和淡然的石嫣對記者説。
“沒種地前,不知道吃個大蒜要等240天。生長在城市,從象牙塔走出來,最終投身農業,下了很大決心。希望通過努力來推動一些變化,在社區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她説。
農場的週末常常充滿歡聲笑語,一些會員帶著孩子來親近自然,在食堂品嘗新鮮菜肴。有會員説,這裡的番茄和大米,讓我們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有人説,通過訂菜覺得生活簡單了,只吃應季菜雖然品種不那麼豐富,但接受這個事實並嘗試不同做法,也能從中得到快樂。
“對於有機食品的味道是主觀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有機種植的過程。”石嫣説,“有人説有機農産品太貴,其中的原因一是除草等人工、有機肥成本貴,另一方面現有農業支援政策多是向規模化種植傾斜,小農戶難以獲得補貼以及進入市場的機會,各方面需要付出更多。”
一個月1200元可以選擇包括每週一箱10斤裝的蔬菜、3斤豬肉、1隻雞、20至24個雞蛋、一份水果。“一頓兩菜一飯的有機餐價格大概是十幾元,一年菜價相當於商場裏兩三件衣服的價格,是否消費有機産品也有思想意識的因素。”石嫣説。
目前在農村多是38、61、99(婦女、小孩、老人)人員,如今,農場裏來了各地的年輕人,是件不太尋常的事情。在志願者中,有北大研究生、耶魯大學的美國博士、台灣義工女生、打算為回家種地積攢經驗的清華保安,也有在老家總玩電子遊戲、卻能在五常基地堅持和老鄉種了數月水稻的95後青年。雞神、蘑菇君、掌櫃……這些年輕人這樣稱呼彼此。
“鄉村在30年內的變遷,人與土地的距離遠了,我們與食物的距離也遠了,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或許是年輕人來到小村莊的目的。”石嫣説,“每天天剛亮,有人在燒火做飯,有人已準備出發進城辦事,有人早就在地裏和農戶們安排一天的工作。不用擠地鐵,不用參加應酬,生命在村子裏似乎被拉長了。”
用會員送來的二手沙發佈置陽光房;用豐收的番茄製作番茄醬為冬天做儲備;把舊鞋子當花盆種綠植;收集附近村莊的竹籃子、瓦片等廢棄物裝飾食堂……農場的生活環保、豐富、有趣。
從事有機農業也有苦悶。比如貨車牌照難辦,客貨混裝被禁止,一年罰款就要交上萬元;今年兩棚有機西瓜,一棚遭遇蟲害絕收;有“外貌協會”的會員覺得瓜果有蟲眼、有機豬肉肥……對於抱怨,農夫們會在微信裏解疑釋惑。
“踏踏實實種田,本本分分收穫。對於如何確保真‘有機’,只要實地看個半天,和農民一起幹活、聊天,聊著聊著農民就説出來了。”石嫣説,在很多有機農場還在燒錢的時候,分享收穫去年實現了收支平衡且有盈餘。
今年夏季,石嫣到羅馬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論壇,參觀了米蘭世博會和國際慢食協會的活動,這些經歷讓這個女掌櫃從國際視野看待有機農業。
“幾年前我和丈夫翻譯了《四千年農夫:中國、朝鮮、日本的永續農業》,可持續農業起源於中國,‘種養結合、精耕細作、地力常新’,核心就是處理好農業與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我希望通過實踐幫助可持續農業回到起源地中國。”石嫣説。
今年11月底,第六屆國際社會生態農業CSA大會將在北京市順義區召開,會議期間將舉辦論壇、農夫市集等。作為國際社會生態農業聯盟副主席,石嫣已經投入到籌備中。
“有外國人問我,中國的有機農業是真的嗎?我希望通過這次大會,能讓大家看到中國民間的努力。”對於未來,石嫣説,一方面會做好分享收穫;另一方面,希望建立全國CSA農場數據庫或者協會來分享經驗。
“只有我們能靠種菜養雞踏實體面生活在鄉村了,我們的農業才真正有底氣。”石嫣説。
“有意義的生活不是變得富有、成為名人、讀到博士,而是真實,謙遜,分享自己、惠及他人。”在分享收穫的一則農夫日記中,石嫣這樣寫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