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近世巨匠”陳端友

  • 發佈時間:2015-09-11 00:31:1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近,上海博物館推出的特展“惟硯作田——上海博物館藏硯精粹展”吸引了大量觀者,引起了廣泛關注,人氣十分火爆。據了解,這是上海博物館自建館以來首次舉辦以“硯”為主題的展覽,其中不少藏品還是首次公開展出。這些呈獻在觀者眼前的一件件精心雕琢、各具特色的歷代名硯,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和人文內涵。

  硯又稱研,為研墨之工具,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房用具。硯的起源很早,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其前身為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具,而迄今所知最古的成型石硯則出土于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硯從秦漢時開始被普遍使用,至東漢魏晉時基本趨於定型。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硯由純粹的實用書寫工具被逐步藝術化,並成為凝聚文人情愫的文房雅玩,更是文人心中一種氣節的象徵。

  此次上海博物館藏硯精粹展按時間順序共分為四個部分,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展現了古硯自秦漢至近代的發展脈絡。上海博物館館藏曆代古硯品類豐富,數量也不少,此次展出的也只是館藏古硯中的一部分。其中,尤以明清文人題銘硯、著錄硯與近代陳端友制硯為館藏特色,是國內外在清代文人硯和近代陳端友制硯這兩方面收藏最為豐富的專業機構。

  陳端友被譽為是海派硯雕開山鼻祖、20世紀最傑出的制硯大師。但也有些鑒藏家、文人等對於陳端友作品的藝術價值並不十分認可。有人認為陳端友充其量只能算是個“高級匠人”,缺乏文人底蘊,格調不高;也有人認為陳端友的部分作品,如陳端友制古錢端硯、螺螄端硯、吉金端硯等作品,對於有密集恐懼症的人來説,簡直感到有些噁心。當然,對於藝術的欣賞和理解,本身就是見仁見智的,有不同的觀點和態度都是很正常的。即便是如齊白石這樣的大家,也有學者和藏家認為其藝術造詣不及張大千與二吳(吳昌碩、吳湖帆)。對於陳端友的歷史地位和制硯技藝,還是應該客觀、全面的來看待。

  陳端友生平:

  歷經坎坷終成大家

  中國硯史大致在明代以前都是以實用為主要目的,只是在硯的造型上隨著時間不斷演變。發展到清代以至近、現代,硯的形制、雕琢更為豐富多樣,成為集繪畫、書法、詩文、雕刻等藝術形式于一體的文房雅玩。在這期間,涌現出諸多制硯大師,如顧二娘、王岫君、陳端友、張景安等。這些制硯大師大多以琢制肖形硯為其主要業績。一般認為,顧二娘為清代制硯第一人,而陳端友則是近現代中國最為傑出的制硯大師。

  陳端友(1892-1959年),名介,字介持,又字榮生,後改名端友。江蘇常熟王市人。出身貧寒,少年喪父,後由其伯父推薦到揚州“問古齋”碑帖店給張太平做學徒。張太平是蘇州雕刻碑帖和石硯的名家,陳端友拜師其門下,專心學習制硯技藝。幾年後,已大有長進。1912年陳端友隨師遷至上海,其後不久 ,張太平便去世了,幾年後店舖也關門停業了,陳端友只得在家中制硯。之後,陳端友加入了當時海上畫壇最具影響力的書畫金石團體“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結識了吳昌碩、熊松泉、商笙伯、賀天健、張石園等一大批書畫、金石名家,得吳昌碩教誨頗深,並求學于任伯年之子任堇處。大約在1935年前後,陳端友受中醫名家余伯陶之聘,為其制硯,期間制硯二十余方,包括瓜形端硯、竹節端硯、筍形端硯、螺螄端硯、蕉葉端硯、荷葉端硯、雙魚端硯、蠶桑端硯、海天浴日端硯、古錢端硯、吉金端硯、松蕈形蒦村石硯等,皆為陳端友存世作品中的精品佳作。此外,陳端友也曾受聘於民國時期另一位海上名醫徐逸民為其制硯。1949年以後,陳端友先後任職于上海華東師範專科學校工藝研究員、上海文史館館員,專心制硯,不諧于俗,終身不娶。1953年,其代表作“九龜荷葉形端硯”參加北京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引起轟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的情況。自鴉片戰爭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人、書畫家等相繼匯聚于海上,使得這座城市一躍成為中國畫首屈一指的“聖地”。在此背景下,承襲古代文人雅集之風,許多書畫團體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而“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簡稱:海上題襟館)正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正式的、有組織的、規模較大的書畫金石團體,對於海派繪畫的發展影響深遠。海上題襟館大約成立於清末光緒時期,並在辛亥革命前後迎來了發展高峰期,成為當時上海書畫界最主流的社交活動圈。其成員包括有汪洵、吳昌碩、王震、哈少甫、倪田、熊松泉、商笙伯、賀天健、張石園、黃山壽、陸恢、李瑞清、朱孝臧、趙叔孺、黃賓虹、錢瘦鐵、曾熙、錢化佛、吳待秋、趙雲壑、王個簃、丁輔之等一大批名家,當然,還有本文主人公陳端友。海上題襟館幾乎囊括了當時海上畫壇所有的書畫金石名家。1926年秋,因活動經費困難,海上題襟館宣告解散。幾個月後,部分骨幹成員發起成立了一個新的書畫金石團體“古歡今雨社”,由錢瘦鐵擔任社長。“古歡今雨社”以原先海上題襟館的成員為基礎,沿襲海上題襟館之遺風,組織舉辦各類書畫、金石、聚會等活動,一直持續到1930年前後。

  陳端友制硯特點:

  惟妙惟肖的超絕技藝

  陳端友制硯在造型上的最大特點就是“肖形”,其作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圓雕肖形硯,即琢硯象物,以達到與實物形肖神似,惟妙惟肖的境界。如蘑菇、筍、瓜、竹根、螺螄、蟬、龜、魚、蕉葉、荷葉、蠶桑、古錢、古鏡等。此類硯的實用功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硯石成型來表現文人意趣。另一類是浮雕肖形硯,即在長方形或圓形的硯上以淺浮雕技法雕琢實物圖案,圖案或為“三代”古物,如鼎、鍾、卣等;或為神獸、蘆雁、猿猴等,形神兼備、呼之欲出。

  陳端友的藝術靈感主要來自於他的生活實踐和歷史感悟,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古典主義的影響。硯雕技藝的關鍵在於塊面與線條的完美結合。陳端友制硯無論在飾有主題紋樣的塊面還是素凈的塊面,都能夠使線條與塊面相互協調,整體格局動靜和諧,疏密結合,平衡得當。且其擅于把握自然物體的細微之處,如被鋸後竹節的糙面、銹蝕殘破的古錢、池塘戲水的烏龜等。

  陳端友制硯的款識也分為兩類,一類是署款,一類是印款。常見款識有“端友手制”、“常熟陳端友制”、“陳端友制”、“端友制”、“端友”、“陳介”等款,另見“端友後無復作之品”款識。款識均為陽文篆書款,字體端莊工整。摹古硯中,款識一般落于硯臺左側,而在肖形硯中,款識常刻于器物隱秘處。

  陳端友制硯在硯材使用上多用端石,兼用蒦村石,而較少用歙石。選用的端石多出自名坑,石質細膩堅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陳端友制硯的硯盒也是陳端友手制。硯盒大多選用紅木,選料厚實,依硯形而設計硯盒造型,並以整料挖制。不少硯盒上有題銘和落款。

  陳端友作品收藏投資:

  存世稀有,精品難求

  陳端友一生在制硯上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其作品創作週期長,存世作品很少。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要屬“九龜荷葉形端硯”的製作過程。這件“九龜荷葉形端硯”是他在29歲時就開始設計製作的一方硯,構思十分精巧。在硯臺正背面雕刻一幅九龜戲荷塘的圖景,周邊以重疊密布的荷葉將其融合成統一的造型整體。在佈局上,中間的大塊空間既作為池塘,又是磨墨的硯堂。同時,空疏的池塘與硯邊交相錯雜的荷葉形成對比,顯得疏密有致,虛實相間。這方端硯前後歷時三十餘年才雕琢完成,而直至陳端友去世時,龜形硯盒仍未能完工。

  根據198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由上海博物館工藝美術研究組編著的《陳端友刻硯藝術》記載,傳世的陳端友制硯精品五十余方。該書是在研究館藏陳端友制硯和調查與陳端友相關人員的基礎上,對陳端友刻硯藝術和歷史作的一次較為全面的梳理和總結。但是,這個統計不包括陳端友在1921年以前製作的普通用硯。另外,在1953年陳端友調入上海文史館任館員時,曾自撰簡歷。根據其簡歷中的描述,1921年至1953年陳端友制硯三十余方,其中,主要是為余伯陶、徐逸民制硯。而在1921年以前,陳端友主要是製作普通用硯和修復舊硯。

  那麼目前存世的陳端友作品到底有多少件?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研究員華慈祥認為,目前存世陳端友制硯大致統計約為百餘方,其中五十余方為陳端友制硯精品,其餘為陳端友制普通用硯。

  陳端友制硯精品大多收藏于上海博物館。目前,上海博物館館藏陳端友制硯精品共35方。其中,有20方自於余伯陶家,另有6方購于徐逸民家。另外,在陳端友自撰的簡歷中記載的匾硯、馬硯、鯉硯以及三寸大小之桃硯等作品目前尚未見面世。

  由於存世量稀少,陳端友作品,尤其是精品佳作在市場上出現較少,因此,較難形成穩定的價格體,且從成交情況來看,整體上也是弱于清代文人題銘硯的成交。據雅昌藝術網統計顯示,歷年來在拍賣市場上出現的落有“陳端友款”的硯臺總量也比較小,造型上以浮雕肖形硯略多。其中,來源可靠、流傳有序者更是罕見。然而,一旦有傳承有序的陳端友精品出現,則必為藏家所追捧,且不會輕易釋出。

  在中國嘉德2006春拍“翦淞閣精選文房名品”專場上曾出現過兩方陳端友制硯,一方為“陳端友制提梁卣端硯”,以55萬元成交;另一方為“陳端友制鍾鼎端硯”,以38.5萬元成交。其中,“陳端友制提梁卣端硯”由上海博物館收藏,該作品曾著錄于《陳端友刻硯藝術》,為目錄第6號藏品。在西泠2007秋拍“歷代名硯”專場中出現的一方“陳端友制並銘夔龍端硯”為張鈞衡舊藏。該硯原為文革抄家之物,是陳端友為適園主人張鈞衡特製的一件作品,並琢其小像。該作品以5萬元起拍,最終以近70萬元的價格成交。而另一方著錄于《文玩萃珍》(香港東方陶瓷學會與馮平山博物館聯合出版,1986年)的“陳端友制太平有象端硯”則出現于西泠2008春拍,並以67.2萬元成交。此外,在北京保利2011秋拍上也出現過一方“陳端友制、吳湖帆題鵝黃新晴端硯”,並以71.3萬元成交。該硯為陳端友專為吳湖帆弟子、收藏大家葉藜青藏所特製。在歷年來拍賣市場上出現的最貴的一方陳端友制硯則是去年西泠秋拍中亮相的另一方“陳端友制太平有象端硯”,該硯估價高達80—100萬元,並最終以126.5萬元高價成交。

  (文/燕語君達 資深藝術市場觀察評論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學術研究部特約研究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大眾考古》月刊特約通訊員,上海又君文化藝術總監。供圖單位:上海博物館、中國嘉德拍賣、西泠拍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