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傳統百貨從晨曦走到日落

  • 發佈時間:2015-09-06 09:17:38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陸續閉店寒冬至

  人們只逛不買貨

  ■特約記者 程喆

  隨著晨曦百貨北京東方廣場店的關閉,晨曦百貨已經退出了北京市場。然而,這並非個例,萬達百貨、北京當代商城等百貨商場都面臨著內憂外患的窘境。整個行業似乎都在醞釀著“轉型”,但是究竟該往哪轉呢?

  百貨“打烊” 今年再迎閉店潮

  由於經營戰略調整,晨曦百貨北京東方廣場店9月4日22時起正式停業,晨曦百貨富力廣場店、國貿店和雙子座大廈店此前已相繼關閉。在9月4日前,東方廣場店是僅存的一家。

  晨曦百貨退出北京市場,與目前全國的百貨業態出現頹勢不無關係。今年上半年,南寧百貨新華都翠微股份等均發佈了年中業績報告,成績非常不理想,就連號稱中國最大的百貨企業萬達百貨也正在經歷閉店潮。今年1月初,媒體曝出萬達決定關閉10家嚴重虧損的百貨店,同時壓縮25家經營不善的百貨店樓層。

  不僅是關店,寄居在購物中心內的傳統百貨店也被拋棄。尚泰百貨曾與華潤旗下萬象城有3家門店的合作,但目前已全部停滯;北京朝陽大悅城在開業時曾引入日本永旺百貨,但二者的合作僅維持了兩年便分道揚鑣。

  聯商網統計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百貨業態共關閉25家門店。其中,萬達百貨關閉10家門店,佔比高達40%;馬莎百貨關閉5家;天虹商場關閉3家;金鷹關閉2家;遠東百貨、陽光百貨、百盛百貨、華堂商場、津樂匯百貨各關閉1家。

  “洋和尚”不好混

  都道是“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可在百貨業整體疲軟的中國內地市場,“洋和尚”外資百貨也不好經營了。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裏,來自日本的華堂商場已經相繼關閉了北京望京店、北苑店和西直門店;英國馬莎百貨也發佈聲明,中國華東地區5家分店將在今年8月底前關停;2013年10月老佛爺與香港I.T集團合營,在北京西單開店,但第一年就虧損了約2000萬港元。

  《中國連鎖》雜誌刊文稱,2012年便出現的中國百貨業關店潮,2015年依然在持續。自2014年以來,大型連鎖百貨已經和明確將要關店的數量達到38家。

  其中,外資百貨企業佔比57.89%,內資百貨企業佔比42.11%。例如,早期進入中國的百盛、伊藤洋華堂等百貨公司,在國內商業發展不斷升級的背景下,都被逼著通過閉店等方式來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

  百貨之困 決不僅是電商的衝擊

  對於晨曦百貨閉店的原因,有消息稱,晨曦百貨的品牌影響力對於東方新天地來説已經微乎其微,其承租能力與佔用面積無法與其最終收益成正比。

  論及閉店原因,眾多百貨公司給出了幾近一致的回復:閉店的外部原因包括網路電商對實體店的衝擊,還有租金的上漲、員工成本的增加、競爭對手太多、整體經濟形勢不夠好等;而內部原因則是商品結構未能滿足周邊消費者的需求。

  目前百貨行業的凈利潤平均水準在2%~3%。相比之下,國外同行的凈利潤都在5%以上。而10年前,我們的凈利潤可以達到8%~9%。據《瞭望東方週刊》報道, 在中國商業地産聯盟秘書長王永平看來,百貨業把日子不好過的責任統統推給電商,倒更像是職業經理人的自保。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倒下是因為競爭不過同行。在業內人士看來,傳統百貨既不擁有物業,也不掌控商品,這才是缺乏競爭力的一個根源。

  “二房東”心有餘力不足

  百貨和購物中心有很多不同,最重要的是經營方式的不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是百貨公司的聯營和自營模式總結,而統一管理、分散經營是購物中心租賃模式的概述。

  百貨公司是零售商,自己花錢進貨,然後賣貨;而購物中心則是商業地産商,蓋好了鋪面,再租給不同的品牌。開雜貨舖和做房東,就是二者賺錢模式的不同——一個是賺取商品差價,一個是收房租。哪種錢好賺,似乎一目了然。

  於是,百貨公司從開發商手裏租來經營場所,再將其分租給品牌商收取租金,按商戶銷售額以一定比例抽取扣點作為盈利來源。在將風險轉嫁給品牌商的同時,百貨公司也將商品的經營權、定價權拱手相讓,最終成為坐收租金的“二房東”。

  但在貨品和渠道越來越豐富的時代,尤其是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百貨公司無法全面掌握顧客的資料,也難以及時把握消費需求的變化並進行品類的調整。百貨公司也沒有商品的定價權,在售後服務、行銷策略、電商業務佈局等方面也受到限制。

  另覓出路 完善聯營制

  千店一面、同質化競爭還只是表面,既不擁有物業也不掌控商品,可能才是最苦難的事。百貨公司開始了集體轉型。百貨公司有的改頭換面,思考如何將聯營制做得更好,有的則開始徹底向購物中心靠攏。

  實行聯營制的,正積極地和最流行的網際網路“牽手”。京城西部的甘家口大廈今年就首次試水移動行銷新手段,成為京城第一批轉型“微店”的商場之一。所謂“微店”,就是顧客可以通過下載客戶端軟體,實現在手機上“逛店”。通過“可以挑款式、看價格,還可以查詢和關注喜歡品牌的活動資訊。對顧客來説,用手指逛街很輕鬆。對商場來説,其行銷渠道從傳統的報紙廣告、海報延伸到了顧客手機上,既環保經濟,又便捷精準。”甘家口大廈總經理韓建國表示。

  銀泰也與網際網路公司愈來愈頻繁地合作,宣佈將接入百度旗下産品BaiduEye(智慧眼鏡),還和支付寶聯手推出了虛擬會員卡“銀泰寶”,打通辦卡、儲值、支付的全鏈條。同時,銀泰也支援微信支付。

  但打通線上線下並非易事。銀泰高調“牽手”阿里巴巴,萬達與百度、騰訊合資發力O2O領域,目前也未見清晰的盈利模式。“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家都在開展線上業務,所以我們也要開展”。據《中國商報》報道,當代商城資訊部的相關負責人稱,商場做網上商城的定位是作為對線下業務的補充,上線的産品並不多,所以並不指望其為企業帶來多大的營收。

  個性化定制

  逛百貨商場的消費者總感覺沒什麼可買的,店裏有的網上都有。有報道稱,晨曦百貨北京東方廣場某櫃檯一個月只賣了200元。

  有的百貨公司正在尋找自己的個性和標簽。美國梅西百貨旗下,有專門負責自有品牌和一些特許品牌設計、開發及市場推廣的子公司,保證了梅西百貨的商品不同於競爭對手。梅西百貨董事長特裏·蘭格倫曾對媒體表示,在梅西,有46%的商品在別處無法買到。

  在中國,也有百貨公司正在走特色個性路線。比如一提到北京菜市口百貨,就會想到珠寶經營。在華聯、新世界等商場,已在進行小規模的“買手自營”嘗試。所謂的“買手自營”模式,是指商場店家的“買手”一次性批量購進産品,進行自主銷售,商場在成本和銷售價格方面享有更多的自主權。在西方更為主流的是“買手自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不僅能更好地控製成本,而且如果商場有好的“買手”,時尚觸覺敏銳,能及時引進一些“潮牌”,就會對商場的人氣和口碑有很大益處。

  然而,洋百貨的經驗已經告訴百貨人,追求個性有可能水土不服。巴黎老佛爺的定位是“輕奢”,其百貨店內品牌多是首次引進中國的。按理説中國消費者應該感到新鮮。但對於多數顧客來説,服裝不夠大眾,知名度不高而且價格不菲,這些因素使其銷路並不理想。

  華堂在北京門店經營模式上堅持日本的經營方式,注重採購自有品牌的商品。然而,消費者對於其自有品牌的認可度並不高,致消費者大量流失。英國馬莎百貨也是如此,雖然號稱“優質英倫生活方式零售商”,但有媒體稱馬莎百貨的服裝略顯老氣,在快時尚方面又不敵ZARA和H&M。

  《

  下轉6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