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座城市和一座青山的綠色擁抱

  • 發佈時間:2015-09-05 05:31: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夏樹王澤農張五四白雪妍

  從北京出發,沿京藏高速行車約500公里,就來到了呼和浩特,它的位置在北京的西北上風頭,海拔1000多米。以前北京春天裏風沙飛揚的時候,有人曾調侃:市民窗臺上的沙塵都是沒買機票的蒙古高原“來客”。

  呼和浩特市地處陰山山脈主峰大青山南麓,“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就是這裡的歷史景觀。然而,許多年來,本應是城市生態屏障的大青山,青色不再,農田撂荒。大青山南坡分佈著18個行政村,近5萬村民只能“靠山吃山”,以售賣石料為生。風大時,整個大青山就像一台巨大的“揚塵器”,滾滾沙塵把呼和浩特包裹得“對面不見人”。

  2012年2月12日,連續乾旱了十年的呼和浩特又遭沙塵肆虐。站在山前裸露的沙坑旁邊,新上任的市委書記那順孟和眉頭緊蹙:“生態問題不僅是眼下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事關本地的問題。要儘快實施大青山生態綜合治理保護工程,把大青山建成綠樹掩映、曲徑通幽、田園風光、草原風情、自然和諧的首府後花園和生態功能區。城市不能沒有‘綠肺’,城鄉融合的步子還得加快!”

  在反覆調研、科學規劃的基礎上,一張涵蓋數百平方公里的大青山區域生態綜合治理藍圖,在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面前鋪展。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須有我

  ——生態大於天。為了韆鞦萬代的事業,眼前就是個馬蜂窩也要捅!

  此時此刻,在大青山實施生態治理工程,意味著一場革命。面臨社會各方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爭奪,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博弈,牽一髮動全身,談何容易?然而,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態大於天!為了韆鞦萬代的事業,眼前就是個馬蜂窩也要捅!

  2012年3月的呼和浩特,氣溫在零攝氏度上下。時任大青山生態保護綜合治理指揮部負責人之一、新城區副區長楊祥麟正在村裏挨家挨戶做工作,腦門上沁出了一層細汗。土地是農村工作中最複雜的問題,也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弄不好農民是要拼命的。但是如果打不開突破口,規劃流轉的7萬畝土地從何談起?三年後的今天,當時的場景他還歷歷在目。

  “你咋又來了!説了多少遍,都種了樹、種了草,以後我們吃啥?咋生活?”生態治理喊了一年又一年,綠化的人來了一撥又一撥,礦場關了開,開了關,大青山還是老樣子。剛開始,群眾的抵觸情緒很大。

  座談會上,一個茶杯迎面就朝楊祥麟砸了過來。“別談這個!要流轉土地,先把村裏大大小小這麼多問題解決了!”——這樣激烈的場面楊祥麟也遭遇過。

  “地還是你們的。反正也是荒著,流轉過來十年,一畝地流轉費1000塊,十年就是一萬,一次都給你們……”楊祥麟閃過茶杯,耐心地給群眾解釋。

  在新城區,土地流轉涉及到72個自然村的4.9萬人,群眾對政策不了解,首先要解開他們心裏的疙瘩,還要解決以前遺留的各種難題,千名黨員幹部走出辦公室,走進農民家中。新城區建立了處級幹部包村包項目、科級幹部分組包項目、一般幹部和鎮村幹部分片包戶的工作責任制,2559名黨員幹部人人頭上“頂著雷”。

  為確保被徵地農民生活有保障,呼和浩特市政府將被徵地農民全部納入養老保險範疇,按照個體自由職業者標準,每人每月發放600元補助。以老兩口為例,養老金就有1200元,加上一次結清的十年土地流轉費每畝一萬元,還有村莊改造後房屋出租的收入,基本上就解除了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另外,草場、林區的管護還能給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帶來勞務收入,經果林的收益也歸他們所有。

  “道理講清,政策落實,群眾的態度就從抵觸變成了擁護。”楊祥麟説:“土地流轉、生態建設、産業迭代,歸根到底是要讓當地農民生活得更好,這也正是大青山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的落腳點。”

  8月的驕陽下,記者來到位於大青山沖積磁區域的萬畝草場。長長的木棧道通向草原深處,兩旁沒過膝蓋的牧草隨風搖曳,讓我們仿佛回到了歷史教科書中的草原。據草場工作人員介紹,一期佔地面積一萬餘畝的自然草原觀光區基本建成,目前是距呼和浩特市最近的觀賞草原景觀地。二期規劃佔地近7000畝,目前,土地流轉工作基本完成,已種草4000多畝。

  新城區委書記張銳回憶説:“剛開始,壓力真是大。時間不等人啊!過了五一,針葉林等好多樹種就沒法種了,宣傳動員、土地流轉、規劃招標,包括草種苗木的選擇,都必須同時進行。三月過去了,好不容易流轉過來1000畝土地。四月五月進行試種,不曾想7月發了洪水全部淹了,不過這些草種選擇得當,韌性和生命力強,挺過了洪水,9月真就長出了草原的模樣!我們有了信心,第二年綠化面積就擴展到萬畝。”

  一面種草種樹,一面取締污染企業。由環保、國土、安監等部門組成的污染企業治理工作組,嚴厲打擊關停“兩違”(違法佔地、違法建設)污染企業。煙霾灰塵漸漸消失,但地面上一個個裸露的大沙坑,就像是大青山的傷口,該如何治愈?

  哈拉沁採砂區治理是個典型案例。“哈拉沁採砂區關閉後,沙坑平均深度有40米,如果通過填埋改造,預算需要五六億元的資金。為了少花錢多辦事,我們想了個順勢進行景觀改造的辦法。”不到兩年的時間,這裡已變成了擁有人工湖、觀景平臺、木棧道、涼亭外加120余萬株苗木的下嵌式園林公園。新城區發改局副局長、哈拉沁生態保護區項目組組長梁永勝向記者介紹:“你看對面那坡上,山桃、杏樹、李子、蘋果樹都有,要不了幾年就能挂果。到那時,從四月開始花期不斷,要是來這賞花摘果,釣個魚啥的,多美!”

  “到2017年綠化覆蓋率要達到80%,但第一個五年目標只是一個節點,生態治理是一項長期工程,必須一屆接著一屆幹。這屆任期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正所謂‘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須有我’。”呼和浩特市有關負責同志説,“這就是我們要樹立的政績觀。”

  “這些年,不但我們的環境變好了,幹部往下邊跑得也勤,跟我們貼近了!有什麼困難都能幫著解決!”姚家灣村村民莊幫郎也向記者講述著他眼中乾部作風的變化。

  頭腦不發熱,工作不颳風

  ——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確保打造成長效生態工程。

  大青山生態治理伊始,別説讓村民們理解,就是政府官員,甚至包括一些領導幹部,開始都心懷疑慮。“這樣的石頭場、沙化地還能恢復成林場草原?這要花多少錢啊?不會又是一個爛尾工程吧?”

  “大青山以前也搞綠化。為什麼年年種樹不見樹、種草不見草?一到春天,機關幹部帶著火腿腸、礦泉水,打著彩旗,成群結隊上山植樹去。樹植上了,但是乾旱少雨,最後是死是活沒人管。現在,我們引入市場機制,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2012年,萬畝草場工程啟動時,張銳是工程總指揮,他對記者説,萬畝草原恢復建設項目便是通過公開招標,由內蒙古和信園蒙草抗旱綠化股份有限公司承建,以種植天然牧草為主進行生態修復,三年後達到設計標準,政府才付錢。

  “你看,那就是苜蓿開出的花。我們選育馴化的這種苜蓿節水高效,適合這裡的自然環境。”蒙草抗旱公司負責人指著身邊的小白花對記者説,選對品種,才有可能建成長效的生態工程,不能好高騖遠,貪大求洋。“就像習總書記去年來蒙草公司研發中心時所説,綠色低碳和科學發展觀要有可實現的途徑、平臺和手段,靠奇花異草和外來引進,是不可持續和不適宜的,最終需要走符合自然規律和國情地情的路,找一些當地適合的品種,自我開發,然後推廣。”

  “如果搞生態修復,把農民都趕走了,這不是真正的修復,要讓大家都從生態修復中獲益。”走到萬畝草原的深處,眼前出現幾座蒙古包,裏面傳出悠揚的馬頭琴聲。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生態修復的最終目標是要發展綠色産業。“一頭是農民,他們投入土地、草場和勞動力,收穫租金、分紅和勞務收入;另一頭是政府,投入生態資金補助,收穫生態和經濟增長。而中間是草企業、馬企業、旅遊企業、金融機構、研究機構、服務商等等,他們投入技術與資本推動産業化發展。比如現代馬匯項目,就可以打造出從育馬到賽馬、從騎馬遊到馬術的一個完整的馬産業鏈。”

  在大青山的山頂上,記者見到一位紅光滿面的82歲老人,他就是1984年獲得當時林業部綠化標兵稱號的全國勞模賈登科。站在高高的山樑上,賈登科老人滿懷深情地望著腳下的千畝綠蔭:種樹一輩子,7800畝林海都是他的心血啊!他不但種樹有絕招,種什麼樹能獲得更好的收益,他也有研究。“大家都知道咱本地的山杏吧!一畝山地能種200棵樹,平均一棵樹産杏20斤,兩塊錢一斤就是8000塊的收入。都説‘父愛如山’,你看這大青山對人們的奉獻是多麼深厚啊!它養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

  賈登科老人不僅種生態林,也种經濟林,還帶領村民發展林下經濟。獲得了無數的榮譽,老人依然“窩”在大青山北坡武川縣德勝梁村後山的山溝溝裏種樹,女兒賈改改跟著老父親幹了多年,現在發展林下養雞也有一定規模。村裏20多戶人都靠林果掙了錢,有的在城裏還買了房。賈老種樹有了“癮”,還留在青山上,一家人四代同堂,山林相伴,其樂融融。

  “賈老這種模式也是一種長效機制。第一代人種樹,第二代人搞林下經濟,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大青山也就長青了。”自治區林業局幹部、武川縣挂職副縣長牛喜山説。

  新城區與武川縣隔山相望,不約而同,也在林下經濟上下功夫。2014年政府引進了內蒙古敕勒林海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山腳下的塔利村建立育苗孵化基地,開始研發適合當地環境的林下經濟作物。

  “就説這油用牡丹吧,我們現在有2個大棚一共4萬多株,它的籽能夠榨油,經濟價值特別高。按40塊一斤來算,畝産500斤,就有2萬元的收入。”敕勒林海公司總經理張衛峰介紹説,除了油用牡丹,元寶楓、長柄扁桃等木本油料作物都可以在林間進行套種,以後推廣開來都可以為農民增加收入。”

  特色旅遊成支柱,童山禿嶺變氧吧

  ——讓民生工程和生態治理工程密切結合,讓群眾分享生態紅利。

  “怎麼理解生態綜合治理?我認為,既包括生態文明建設,也包括民生工程和社會經濟發展,更包括把城鄉一體化、文化傳承等方方面面結合在一起。”張銳對記者説,“我們高標準地落實和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就是要讓民生工程和大青山前坡生態治理的高標準協調起來,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尤其在地下管網的投入上一次性投入到位,不做面子工程。”

  將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與內蒙古自治區“十個全覆蓋”工程緊密結合實施,一共要完成27個村莊的改造建設任務,以原址改造、原址新建、遷建等不同模式,打造以“農家樂”為主的各具特色的新農村示範村。

  水磨村是整村新建的“典型”。遠遠望去,一棟棟白墻藍瓦的二層小樓在青山綠樹掩映下一派田園風光;村中一條大道平坦整潔,更有一座大型停車場方便遊客;走進村來,標準化衛生室、文化室、便民連鎖超市一應俱全;村裏的“農家樂”也升級了,前來親近自然、採摘特色蔬果的遊客絡繹不絕。今年79歲的老漢張還來高興地説,村裏分給他全家3套新房,一套房還花不到10萬元,其餘都由政府補貼,“這樣的好事哪兒找去?”記者在他家看到,樓上樓下水電氣暖一應俱全,整潔乾淨;窗外家家戶戶白墻藍瓦,遠眺山川河谷,美景盡收眼底。

  而在承接綜合治理23平方公里的回民區,也在2013年開始投資17億元實施東烏素圖休閒觀光農業示範村建設項目。“這裡有2000多年曆史的戰國趙長城遺址;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四年的由蒙古族工匠自己修建的烏素圖召廟群落;還有200多年曆史的古樹木3000余株。讓基礎設施強起來,才能讓地域文化活起來,生態旅遊産業也有了底蘊。”回民區委宣傳部長王志強説。

  代表北方遊牧民族遠古文明的大窯文化遺址、戰國“趙長城”、綏遠抗日將士紀念碑等文化景觀,正在與當地的鄉村旅遊結合起來,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成為這些村莊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生活在呼市的張爾適是個辦公室白領,平時不愛運動。年輕的妻子看到“驢友”們在朋友圈曬出的大青山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美景,就逼著他出來走走。照片上的美景真的是記憶裏的大青山?張爾適開始滿臉疑惑,路遇採訪的記者時臉上已經綻開笑顏:“過兩天我要帶著5歲的兒子來騎車,就把汽車停在山下。”

  登山步道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東北部的大青山自然保護區腹地。我們同張爾適邊走邊聊,沿著大青山前坡下新修的登山步道一直往東。只見濃綠的樟子松與國槐、嫩黃的金葉榆、淡紫的丁香已經連成一片,路邊的生態林、灌木、綠草,隨著起伏的山巒錯落有致;行走間不時有野兔竄向樹林深處,間或還能發現山鷹在林間盤旋覓食。

  “這些年沒來,變化可真大!這漫山的樹林好像是小興安嶺的景色啊!”在張爾適看來,眼前美景徹底顛覆了他腦海裏的大青山前坡印象。修繕後的國家登山步道已成為一條充滿生命活力的新型文化景觀帶,並行建設125公里戶外騎行路線、50公里越野車體驗路線、70公里自駕車觀光路線,沿線植被覆蓋率高達80%,童山禿嶺已成為城市的“氧吧”。

  “如果按市區青城公園中364.5畝的綠化面積計算,3年間我們在大青山前坡相當於新建了219個青城公園。”新城區林業局局長秦貴智介紹,“現在每年新增的綠化面積比過去10年的還要多。區域小氣候正在形成,市裏大晴天、大青山局部卻下雨的現象經常出現。”

  據當地氣象部門數據顯示:2005-2011年大青山區域平均降水在300毫米左右;2012年414.2毫米;2013年427.8毫米;2014年450.1毫米,近三年來,降水明顯增多。隨著生態系統的恢復,大青山裏像狼、兔、獾、鳥等各類動物也多了,一座城市與自然的綠色擁抱逐漸緊密起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