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造“世界工廠”升級版還要邁過幾道坎?

  • 發佈時間:2015-08-23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日關注

  兩名新來的“員工”——智慧機器人正在車間內忙碌著,“他們”以每年30萬件的速度熟練地焊接電子産品,相當於現有10名熟練工的效率。由此節省下來的人工費、培訓費、原料浪費等成本,一年達到近800萬元。

  這不是科幻片,而是記者在地處珠三角地區的美的集團見到的一幕。在珠三角這個從自行車到牛仔褲、從iPhone到芭比娃娃無所不産的“世界工廠”,隨著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不斷上升、人民幣不斷升值、外貿訂單持續萎縮,很多企業已走到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製造業撤離”的消息也不絕於耳,珠三角地區“世界工廠”的地位岌岌可危。

  然而,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這一地區正在乘著簡政放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中國製造2025的“春風”苦練內功,在捍衛原有“世界工廠”地位、打造“世界工廠2.0”的路上爬坡過坎。

  “世界工廠”告別“搭便車”時代

  一雙單價11美元的出口運動鞋,企業所獲利潤已“殺”到區區30多美分,而且利潤率還在下滑。

  “企業經營越來越艱難!”東莞一家知名大型鞋類代工企業的負責人説,“雖然我們一直在改進生産工藝,但目前還是靠‘走量’。”

  曾經,有人形象地説,“東莞來一場堵車,全世界就要斷貨”。在“世界工廠”最輝煌時,僅東莞一地就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了20%的運動衫和10%的跑鞋。這背後的巨大動能,就是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工所帶來的廉價勞動力。

  然而,時過境遷,與傳統的“世界工廠”這個稱號漸行漸遠的,是當下珠三角製造業的客觀現實。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廣東省虧損企業虧損總額449.79億元,同比增長15.9%;今年1至6月,全省製造業用電量僅增長0.8%。

  冷冰冰的數據背後,是全球市場需求復蘇緩慢、訂單下降,珠三角勞動力、原材料和土地價格步步上漲。當東南亞和非洲國家的代工相對優勢開始凸顯時,這裡的許多企業卻出現結構性招工難。

  “毫無疑問,靠廉價勞動力維持世界工廠優勢的時代結束了。”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説,“危”與“機”並存。誰轉型升級堅決,發展就會主動。而那些對轉型升級心存猶疑的企業,勢必遭遇淘汰的命運。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許多代工類工廠倒閉,標誌著“搭便車”時代的結束,低端製造和代工類企業無法再延續以往的範式坐收其成,而需要加入破壞性創新者的行列,從源頭上改進甚至顛覆舊有的生産模式和産品結構,找到對利潤的新貢獻方式。

  “向全球市場提供廉價商品的模式無法繼續下去,‘中國製造’的處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逆轉,考驗企業發展能力的也不再是規模大小與擴張速度,而是擺脫對廉價資源的依賴。”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説。

  “世界工廠”開始流淌“智造”的血液

  走進位於佛山市順德區的科達潔能公司,一塊電子螢幕正“直播”企業一台數字施釉印表機的工作全過程,輕觸螢幕右下角,瓷片、油墨及其他耗材的用量就會實時顯示。生産線仿佛近在咫尺,而事實上,這臺印表機遠在700多公里外的福建晉江。連通這一切的,是公司的資訊自動化系統。

  “不轉型,天會黑。”科達潔能董事長邊程説,創新驅動已經成為企業的現實需要。2014年,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1億元,較2002年上市時增長20多倍。

  據哈利·賽亞丁觀察,“世界工廠”的一批企業,正從源頭上改進甚至顛覆舊有的生産模式和産品結構,找到對利潤的新貢獻方式。

  據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統計,珠三角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年均增速達30%,有些行業甚至達到60%。這不僅緩解了招工難、降低勞動力成本,還滿足了現代化、標準化生産需求,創造更大的産能,並減輕土地、環保方面的壓力。

  智慧製造和機器人換人,都不過是整個珠三角地區全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型升級的部分表現而已。

  以深圳市為例,2014年戰略性新興産業總規模接近1.9萬億元,為同期GDP增速的2倍;與之相應,全社會研發投入GDP比重達到4.02%,是2009年的2.9倍。

  與企業轉型升級同時進行的還有政府職能的轉變。

  東莞市長袁寶成認為,企業轉型升級,政府也要適應創新驅動的需要調整自己的職能範疇,著力點在“放”和“創”。

  所謂“放”,就是簡政放權,即破除轉型中不合理的障礙,為企業做好服務。東莞在成為廣東省第一個開展商事制度登記改革的地級市後,再次在全國率先鋪開企業集群註冊改革,“一址多照”,一張辦公桌就能當創客。

  所謂“創”,就是營造公平公開的競爭環境。廣州、珠海、東莞等城市在全國率先設置了智慧財産權專業審判機構——智慧財産權法院,負責集中審理智慧財産權民事案件和二審智慧財産權刑事、行政案件,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

  如今,珠三角製造業轉型升級已初見成效並走在全國前列。2014年廣東省高技術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1.4%、9.2%,高於地區生産總值和工業增加值7.8%的增幅。

  升級“世界工廠”,還要邁過幾道坎?

  一個升級版的“世界工廠”似乎離我們越來越近。然而,接受記者採訪的珠三角地區的市長和企業家都有一個共識——要想在全球製造業中站穩腳跟,仍需邁過許多坎。

  剛剛完成在珠三角地區調研的張燕生説,企業轉型升級最缺的是技術,而政府在解決這一關鍵問題上可以大有作為。對於企業來説,即使是大型企業,都很難憑一己之力取得技術突破,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是靠企業單打獨鬥實現創新驅動和經濟轉型的,這就到了政府應該“站出來”的時候。

  記者採訪時,眾多企業都將創新資源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問題列為轉型升級的頭等難題。廣州市市長陳建華説,廣州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數量佔廣東省的70%,科研成果和科研分院數量也佔了全省70%,但從市場數據看,廣東一半以上的PCT國際專利申請卻來自於深圳,其中華為、中興兩家公司又佔據了深圳一半以上的比重。

  為了解決創新成果應用的“最後一公里”,廣東省近日出臺《廣東省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實施方案》,規定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自主決定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採取技術入股方式開展轉移轉化活動,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幹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各團隊的受益比例不低於50%。

  “創新資源和市場如何對接,在我國製造業轉型中其實是一個共性問題。”一位企業家向記者感嘆,科研機構缺少對接市場的動力和渠道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國每年有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萬多項,但其中只有10%到15%能夠産生規模效應。每年7萬多項專利技術,實施率卻只有10%。

  此外,曾經的人口紅利如何升級為人才紅利,也是珠三角打造“世界工廠”升級版必須翻越的一座山丘。

  在金髮科技集團,一面墻上貼滿了公司成立以來所獲的1500多份專利證書。近年來,集團自主培養了5名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研發人員隊伍可謂“高配”:15名的正高級職稱、130多名博士、600多名碩士。因此去年才能在環保阻燃等重大技術領域的銷量增長13%,産值接近200億。

  然而,並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像金髮科技集團一樣。即使在深圳,常務副市長張虎也擔心這座城市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勁頭能否繼續保持,“人才能否源源不斷的注入,關係到轉型成敗,而人才培育涵養的關鍵,依然在企業。”

  (記者曹陽 王攀 邱明 張欽 楊榮榮)

  (據新華社廣州8月22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