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站在下一個風口,引領農業現代化

  • 發佈時間:2015-08-23 01:30:4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建榮 通訊員 蔡萬濤

  一隻腳踩著農田,一隻腳準備“踏向”下一個變革。

  示範+産業化,院所+鄉鎮,物聯網+農業……圍繞都市型現代農業生産、生活、生態、示範四大功能,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精心打造出一支具有國內一流水準的農業科研人才方陣,他們深耕于示範基地、試驗田、綜合實驗站,大力推進農業科研方式的轉型和科技服務內容的轉變,走出了一條科研和實踐有效連結,創新和服務深度結合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魏欽平:引領果樹産業變革的“先行者”

  專家到田間地頭不新鮮,親自種地的專家卻不多見,而北京農科院果林所副所長魏欽平卻樂此不疲地種了5年,還自稱是個“有點知識的農民”。

  當記者跟著“農民”走進他的“自留地”時,一下子愣住了,眼前的果樹一棵緊挨一棵,或如立壁,或呈V字型,伸手即能夠到樹頂。

  “這種栽培方式叫蘋果矮砧集約化栽培。與傳統的喬化密植栽培方式相比,具有結果早、見效快,産量高、品質優、效益高等優點。”魏欽平告訴記者。

  “矮砧種植在歐美早已推廣,而目前我國多數果園仍為喬砧密植。今後5—10年,將是中國蘋果産業的重大變革期,但農民是最講實際的,説上一百句空洞的話,不如讓他到實地去看一眼。”魏欽平道出了他決心自己種地的原因。

  魏欽平把租的260多畝地分成了兩部分,一塊作為資源圃,主要保存從國外原裝引進的蘋果優良新品種和矮化砧木,在國內進行生態適應性評價和觀察研究;另一塊是蘋果矮砧集約栽培、輕簡化整形修剪、肥水一體化應用等方面技術的研究與示範區。他給自己總結了兩條:一是引領蘋果産業發展,二是跟蹤國際,進而與之抗衡。

  “引領蘋果産業發展就是告訴果農,這個區域適合哪種砧木,密度多大,與哪個品種組合最佳,肥水怎麼合理應用……”魏欽平一口氣説了很多需要做的事,而這些事有一個共性就是時間長。

  舉個例子,不同中間砧的實驗,要做7年以上;矮化砧木選育,9000棵中僅能選出90多棵優良的,還要連續跟蹤5年;抗重茬自根砧的觀察與評價時間更長,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提起抗衡,魏欽平明顯興奮起來,在他看來,“抗重茬矮化自根砧的工廠化育苗”項目便是他與歐美科學家同臺競技的舞臺。

  原來,目前國內用於果樹栽培的砧木,尤其是自根砧主要從國外進口,國內還不能自主繁育,更談不上産業化。用魏欽平的話説,“總有種被人扼住喉嚨的感覺,我們要建立自己的蘋果矮化自根砧工廠化繁育體系”。

  也許這就是魏欽平,明明已經站在一個強風口,卻選擇了“倔犟”向前。

  楊信廷:農業物聯網推廣的“排頭兵”

  前不久,有關部門剛剛印發的《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讓北京農科院資訊中心副主任楊信廷喜出望外,一直在農業資訊化領域“戰鬥”的他終於找到了“依靠”。

  “一提起農業資訊化,許多農民就搖頭,這點還可以理解,但有些搞農業科研的同行也不理解,認為我們只是提提概念,拿拿課題。”提起搞農業資訊化的“難處”楊信廷有感而發。

  事實上,近年來楊信廷圍繞農業物聯網頻頻發力,成果不少。僅他主持的《農産品品質安全可追溯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就突破了農産品編碼與標識、農産品生産流通安全管理、農産品監管追溯等8項關鍵技術,累計授權專利40項,通過技術轉讓、産品銷售等方式産生直接經濟效益3600余萬元。

  由對蔬菜的可追溯到農産品品質維持與品質安全控制;從畜禽水産品健康養殖網路系統的研發到水産品數字化物流技術的示範,圍繞物聯網的感知、傳輸、應用三個層面,楊信廷帶領團隊開展了大量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資訊技術進入傳統農業,農業轉型勢不可擋。”但楊信廷同時認為,發展物聯網農業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長。“一方面,目前我國農業物聯網設備研發概念性産品居多,不接地氣;另一方面物聯網技術本身不是一個直接的生産要素,不像化肥、種子、農藥,增産效果比較明顯。”

  “基於以上問題,我們選擇了兩個切入點:一是將實時監測數據和專家決策系統相融合,實現決策優化;二是引入大數據綜合分析,實現對生産的科學管理。”一支由楊信廷領銜23人組成的“數字化部隊”因此誕生。

  在楊信廷看來,儘管物聯網在農業領域應用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物聯網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主流,並將顛覆傳統農業是一定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