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球財富管理中心花開幾枝

  • 發佈時間:2015-08-21 06:41:2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迅速壯大,為培育新興財富管理中心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建設“財富中心”則是一件極具考驗性的事。了解全球一些主要財富管理中心的發展過程,把握當前整體格局的演變及規律,是一堂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隨著中國富裕家庭數量和資産的增加,尋求財富管理、資産保值增值的需求不斷增強,中國已成為全球財富管理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據波士頓諮詢公司2014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私人財富規模大幅增長49.2%,達22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預計2018年中國的私人財富規模將增長到40萬億美元,增幅超過80%。

  從全球各財富管理中心發展歷史來看,財富管理中心的形成與財富創造、聚集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財富管理快速持續發展必然帶動財富管理中心的形成和發展。當前,受全球財富創造重點區域的相對轉移,以及危機後金融産業發展、金融監管改革等新趨勢的影響,財富管理中心在世界範圍內的佈局正在進行深刻調整。

  我國許多城市也紛紛希望打造“財富中心”,把握這一發展機遇。但建設“財富中心”是一件極具考驗性的事。對於那些將目標指向“全球財富中心”的城市,了解全球一些主要財富管理中心的發展過程,把握當前整體格局的演變及規律,是一堂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瑞士:老牌財富管理中心面對新挑戰

  瑞士財富管理行業具有悠久的傳統。在16世紀中期,一些歐洲大陸的富裕階層人士由於宗教信仰原因被迫離開祖國,來到瑞士定居和發展。他們帶來了鉅額的財富和與祖國貴族富商的穩固客戶關係,成為第一代瑞士私人銀行家。財富管理行業之所以能夠在瑞士興盛,除了交通便利、環境宜居這些客觀環境具有優勢之外,瑞士的中立國政策、保密制度和低稅率起到決定性作用,這是其建造財富管理中心的基石。

  1870年德意志統一戰爭時,德國首相俾斯麥為了保持德國與法國的緩衝,促成了瑞士永久中立國地位。政治和社會的穩定使得瑞士成為在戰亂時期國際資本與財富的理想避難所,在此沉澱了世界各國的大量財富。1934年,瑞士議會通過了《銀行保密法》,嚴格的銀行保密制度使得瑞士銀行機構贏得了世界各地客戶的信賴,瑞士成為吸收離岸財富最多的國家之一。瑞士實行自由申報稅制度,所有離岸賬戶不需繳稅。在歐洲,除瑞士外,其他國家企業所得稅稅率都較高,別國財富為避稅而向瑞士聚集,這為財富管理業務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客戶群資源。據統計,全球跨境投資私人資産近30%的份額在瑞士管理。瑞士境內銀行管理的客戶資産中超過60%的資産來自國外。這使瑞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離岸財富管理中心。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國際環境變化,其作為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一是曾經引以為豪的銀行保密制度被迫改革。迫於美國和歐洲其他政府的壓力,瑞士部分放棄了保密制度原則。二是傳統“避稅港”的優勢正在消失。歐元區正在經歷的財政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想方設法降低財政赤字。打擊逃稅避稅行為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辦法,瑞士避稅港型的財富管理業務因此受到抑制。與此同時,近一段時間周邊的歐洲國家紛紛下調個人所得稅率,從財政角度降低了人們將資金存放瑞士的意願。三是財富管理的資産規模出現下降。由於歐洲對世界增量財富的貢獻能力呈下降趨勢,瑞士的財富管理在岸市場規模受到限制;同時,瑞士的財富管理離岸市場開拓也受到影響,衡量財富管理中心地位的“託管資産規模”指標在瑞士出現下降,其波動也更加劇烈。

  面對上述挑戰,瑞士正在積極應對。一方面,瑞士財富管理機構努力開拓在岸財富管理市場,一些大型財富管理機構正在通過並購、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進入在岸市場,加強對客戶資産在本國的配置,以規避稅收、保密等監管規制;另一方面,瑞士繼續強化自身在財富管理方面的其他優勢,例如適合財富管理髮展的地域文化和優秀的財富管理人才資源。

  美國:鞏固世界規模最大在岸財富管理市場地位

  與瑞士不同的是,美國是在岸主導型市場,國內廣闊的市場空間為財富管理髮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開發在岸業務是其財富管理機構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美國是全球個人財富規模最大的地區,個人資産在百萬美元以上的人數和高凈值人群的資産總數這兩項指標都排名全球第一。據德勤預測,未來10年,美國財富管理市場將迎來一個較快增長的時期。

  美國獨特的財富管理文化具有競爭力。20世紀90年代,美國財富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增長,出現了一個“新富”群體,依靠自我拼搏而成為億萬富翁的數量首次超過了老一代億萬富翁的數量。新富群體普遍非常年輕,更願意承擔風險,對對衝基金等高風險金融産品的需求快速增長。這使得美國財富管理文化以及一些基本服務原則也具有了鮮明特色。

  從財富管理對象來看,大多數人的財富來自於主動創業,與歐洲來自代際傳承的情況有明顯差異。從財富管理機構類型來看,主要包括投資銀行、家庭辦公室和獨立財富顧問。從財富管理模式來看,有別於歐洲的傳統私人銀行模式,美國財富管理模式以産品的創新為落腳點,“産品化”模式為財富管理帶來了持續增長的盈利來源。

  同時,美國的廣闊地域決定了單一財富管理中心無法滿足眾多財富管理需求。在經濟高度市場化的環境下,一些城市通過錯位發展,積極面對市場競爭,逐步成為有特色的財富管理中心。

  紐約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其財富管理業務高度發達,是全能型的財富管理中心。芝加哥是金融衍生品、保險和風險管理的財富管理中心。舊金山風險投資行業高度發達,以此為支點成為美國西部財富管理中心。邁阿密是美國南部重要金融中心,有100余家銀行,其中14家為外國銀行,成為拉丁美洲資金的首要存放地。東部城市波士頓是開放式基金的發源地,波士頓基金業是全球基金行業的領先者,以此為特徵形成了功能性財富管理中心。

  美國跨行業金融管制逐步被打破,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可以互相進入對方領域。銀行由此可以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滿足各種風險收益特徵客戶的需求。私人股權基金、風險資本、對衝基金、結構性金融産品成為財富管理業務主要産品。同時,美國私人銀行提供的服務可謂包羅萬象,家庭辦公室著眼于家族財富管理,不僅涵蓋金融領域的資産綜合管理,還配置了不同行業的專家,甚至提供教育計劃、度假計劃等服務,其職能相當於富人家族的金融綜合管家。

  避稅港型離岸財富管理中心:發展空間受限

  離岸財富是投資者在其法定居住國或繳稅地區以外的國家或地區所持有的資産。相應的,此類資産聚集和配置較為集中的區域,可稱為離岸財富管理中心。

  避稅是這些地區成為財富管理中心的獨特優勢。例如開曼群島,它是英國在西加勒比群島的一塊海外屬地,1978年英國皇家法令規定永久免除開曼群島納稅義務。由於開曼的唯一稅項是印花稅,並嚴格遵守金融保密法,外國大公司紛紛來島上從事金融業務。同樣,屬於這一類型財富管理中心的英屬維爾京群島在其商法中規定,對離岸企業使用零稅率,不徵收財産稅、所得稅或房地産稅;百慕大群島規定,對於在當地註冊的企業不徵收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以避免企業及其股東回到在岸市場後面臨雙重稅收。

  特色業務為離岸財富管理中心贏得市場份額。開曼群島于1967年頒布了信託法,信託公司可以逃避特定的稅收,為外逃資本提供避難所,以及回避某些遺産法或簡化遺産檢驗程式,信託業十分發達。百慕大群島的優勢是它作為世界最大的離岸保險産業所在地,能提供獨特的再保險産品。

  由於避稅港型財富管理中心放鬆了稅收管制,在匯集財富的同時,也容忍了洗錢、逃稅甚至跨國金融犯罪,這成為其廣受各國詬病的重要原因。在這些離岸金融中心內,國際私人銀行資金與國際熱錢流動存在大量交叉,因此很難隔斷這些資金與毒品貿易或證券詐騙之間的聯繫。

  目前離岸財富管理行業面對與日俱增的巨大壓力,特別是來自歐美稅務機關的壓力。在財政壓力較大的時期,政府通過監管法規,對所謂“避稅天堂”進行仔細審查,並希望獲得儲戶資訊,從而減少逃稅現象並實現稅收最大化。同時,成熟的在岸銀行業務産品和服務也在不斷豐富,尤其是在快速發展的經濟體中,當地機構正在改善私人銀行業務能力。隨著世界多數地區政治和經濟逐漸穩定,出於安全原因尋求離岸解決方案的投資者數量可能會減少。

  新興市場地區:財富管理髮展潛力巨大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在世界財富管理中心格局中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兩地推動財富管理髮展的經驗以及對日益變化環境的應對效果,將影響財富管理中心未來發展的態勢。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推動起到重要作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為了扭轉經濟發展過於倚重電子製造業的格局,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新的國家産業發展計劃,目標是將新加坡打造成為重要的亞洲金融中心,成為基金業、私人銀行業和投資銀行業的聚集地。在政府推動下,成立了一個由銀行家、諮詢顧問和政府官員組成的銀行業發展諮詢委員會,就構建私人銀行中心、進行高效透明的監管積極研討。經過10多年的轉型發展,政府戰略規劃取得了顯著成效。研究機構Wealth Insight的數據表明,新加坡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財富中心,到2020年,新加坡受託管理的資産價值可能超越瑞士。

  經過多年的推動發展,香港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銀行中心、第四大外匯交易中心、第五大股票市場、第五大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心和第五大黃金交易中心。種類齊全的金融市場為財富管理行業提供充足的運作平臺,可以針對不同的財富管理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資産管理服務,以更好地實現財富保值增值。

  金融監管當局都認識到,要推動財富管理髮展,政策必須要有比較優勢。當然,這種優勢未必就是放鬆管制,也未必就是嚴格保密制度,而應當建立在科學、穩健、靈活性的基礎之上。

  香港金管局2012年開始修訂銀行的發牌條件,放寬了國際金融機構來港設立私人銀行業務的限制。金管局還同意私人銀行和零售銀行的客戶處理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不再強制私人銀行分隔投資業務與一般銀行業務,允許私人銀行可採用“投資組合為本”的方法為客戶進行適合性評估,無需按每宗交易將客戶的風險承擔水準與産品風險水準配對。

  不過,在岸市場空間不足也對未來發展形成制約。新加坡和香港都相對缺乏廣闊的經濟腹地為金融服務部門未來擴張提供牢固的基礎。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兩地私人銀行對産品和服務定價過低,利潤率受到擠壓。大量試圖拓展業務的銀行缺乏合格“客戶關係經理”來爭取客戶。瑞銀(UBS)南亞財富管理總監徐健洲認為,在未來的一兩年裏這些地區私人銀行業將面臨整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