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氰化鈉並非爆炸“元兇”

  • 發佈時間:2015-08-16 02:29:4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李建榮)15日上午,當有媒體確認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現場疑似存放有700噸氰化鈉時,網路驚呼一片。更有網友聲稱,“以氰化氫致死劑量50毫克左右,並按照地球人口70億算,足以殺死全人類兩次了。”

  緊接著一則“天津爆炸氰化鈉危險證實,方圓3公里人員全部撤離”的消息迅速佔領了各類新媒體客戶端的顯要位置。

  對此,科技日報記者直接連線了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負責進入爆炸核心區域取樣、化驗的楊工程師。他告訴記者,今天該部的主要任務已由監測、取樣、化驗分析轉為搜救,“在非核心區域已不用著重型防化服,而改為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和專用手套,下午還搜救出一名倖存者。”

  接受記者採訪的一位專家組成員證實,“今天下午確實有過疏散和撤離,但並非進行氰化鈉的洗消作業,而是因風向由西風改為東風,而採取的一項防範措施。”

  這名專家特別指出,即便有些氰化物泄漏也應該是很小部分,在開闊空間裏會很快稀釋掉,此前世界範圍的氰化物泄漏事故罕有造成氣體污染中毒的先例。因此,網上有人擔憂所謂700噸氰化鈉泄漏能毒死全中國人的説法根本不成立。

  此外,該專家還向記者説明瞭兩點:一是氰化鈉本身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晶體,遇水並不會爆炸,只是遇到酸性溶液會形成氰化氫氣體,而且以固體形式安置於封閉容器內時,性質相對穩定;二是鉀和鈉屬於比較活潑的鹼金屬,遇水容易爆炸。“但就現場來講,發生爆炸的原因是複雜的,簡單認為是氰化鈉或者鉀、鈉造成的爆炸是不科學的。”

  記者翻閱資料發現,鉀、鈉遇水“爆炸”屬於化學課上的經典演示反應,即取一小塊金屬鈉或金屬鉀放入水中,就能看到如“爆炸”一般劇烈反應的現象,這些反應同時會釋放出大量的熱。而人們通常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燃燒和爆炸都源自氫氣被點燃的過程,而事實上其反應的機理遠不止這麼簡單。

  如果救援部隊不慎吸入了泄漏的氰化氫氣體怎麼辦?剛剛作為專家組成員進駐指揮部的軍事醫學科學院防化醫學和臨床救治專家王永安研究員告訴記者,包括他在內4名頂級防化醫學專家今天已兩次進入核心區,併為8批次近千余名不同層次人員開展了培訓。

  王永安告訴記者,儘管核心區危化物品的種類比較多,但防護和治療也有其通用性。針對特殊情況還會採取對因治療和對症治療的辦法。“此外,對於危化品的防護,只要對呼吸道和皮膚進行了有效防護,就會阻斷染毒途徑,即使發生中毒,專家組也攜帶了足量的特效抗氰藥物。”

  這位專家組成員還向記者透露,目前企業的技術人員已經對今天發現的氰化鈉進行了專業處理,危險已經在可控的範圍內。對於部分泄漏的氰化物將採取洗消的辦法予以清理。為了防止流入水體,還會通過挖掘、運輸等方式對被氰化物污染的泥土實施搶運填埋,通過專業的滲漏液收集池進行消毒處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