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巨震, 市場需要股指期權“定心丸”
- 發佈時間:2015-08-12 03:29:40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陸綺雯
始於6月中旬的暴跌,讓A股市場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專家指出,在以散戶為主要投資者的情況下,我國股市跟風操作的羊群行為較其他市場更為普遍。造成近期股市劇烈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者普遍專業素質和能力不足,缺乏對風險的了解和把控,也缺少各種金融工具相關知識,導致當行情看跌時便一哄而出的情況。這使股價變化趨同,引發流動性不足,從而加劇了股價波動和股市的系統性風險。而在這次暴跌中,也鮮有機構投資者能倖免,這也客觀地説明,目前市場上避險工具仍然稍顯不足。波動性是股市的天然特性,但在缺少有效避險工具的情況下,股市的波動往往是缺乏效率的,一旦出現劇烈波動,容易使投資者變得非理性,也容易造成投資者恐慌心理。這一次的急跌再次告訴我們,A股市場急需有效的“定心丸”——股指期權。
上證50ETF期權開啟“期權元年”,
業界期待更多期權産品問世
的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與世界各資本市場也進入全面接軌的新時代。然而,中國境內的資本市場結構仍較單一、加之ETF自身尚處於成長期,金融衍生産品有待不斷完善。今年伊始,期待已久的國內首份場內期權——上證50ETF期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開啟了境內資本市場的“期權元年”,業界也期待更多期權産品陸續問世,這對投資者靈活管理風險,推動股票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上海交大金融工程師“滬深300期指期權策略模型量化分析”課題組召集人、久兄長資産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振雄告訴記者,期權的主要特徵在於它僅是買賣標的資産的權利。期權的買方在支付了期權金後,便獲得了期權合同所賦予的權利,即在期權合約規定的時間裏,以事先確定的價格向期權的賣方買進或者賣出某種標的資産的權利,但沒有必須履行該期權合約的義務。期權買方可選擇行使其所擁有的權利;期權賣方在收取了期權費後,就要承擔在規定時間內履行該期權合約的義務。簡言之,當期權買方選擇行使權利時,賣方則必須無條件地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倘若買家通過仲介買房子,一棟現價80萬元的房子,買家怕幾個月後還可能漲價至90萬甚至更多,就趕緊交了2萬元定金簽合同;這樣,幾個月後即便這棟房子真漲到了90萬,買家還是可以用80萬的原價買下來,其實就是用2萬賺了10萬;但如果“交割”的時候房子只值75萬怎麼辦?當買家發現到時候的損失超過自己的“定金”時,可以放棄行權,也就是説這兩萬元不要了,也沒必要再按合同花高代價買房子了。
當然,真正的期權要比這複雜得多,比如還有看漲和看跌之分,而無論是看漲或看跌,又都可以有買入和賣出不同方向的選擇,同時根據行權時間的不同,還有不同的合約可供選擇等等。
投資者可利用滬深300股指期權,
實現合理避險乃至盈利
在最近的股市巨震中,不少人認為和股指期貨、股指期權做空有關,上海交大金融工程師“滬深300期指期權策略模型量化分析”課題組成員、久兄長首席策略師曹耘碩駁斥了這一説法。他談到,股市劇烈震蕩並非與期貨期權做空有關,期貨和期權只是交易工具,主要原因是場外配資,形成了“踩踏”事故。具體來説,期貨和期權的不同在於,期貨滿倉的話,杠桿比例約1:10,期權的杠桿比更大,對於時機的把握要求更高。在一般情況下很少會有人大舉用期權來賭一個方向,期權的開倉往往是與做市商形成對手盤,而做市商賣出期權後都會選擇在期貨市場上進行避險對衝,也就是説,買入期權就相當於用更少的資金在期貨上進行了操作。就此前這波暴跌而言,主要的做空動力來自中證500、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大舉做空,並沒有證據表明,有期權端的大量賣空期權的佈局。
相比已經推出的上證50ETF期權,市場呼聲很高的滬深300股指期權有何特點?久兄長的曹耘碩認為,上證50包含50隻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股票,其中金融股佔據大半,而滬深300指數中包含有更多值得投資、具有穩定盈利前景的大公司,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説具有更多元的特點,在分散非系統性風險上更具優勢。
“滬深300期指期權課題組”在對7種投資策略進行量化分析後得出結論:投資者可以利用滬深300股指期權,實現合理避險乃至盈利的目的。當然,曹耘碩也指出,期權不光是可以用於進攻,更重要的是用於防守。對於非專業投資者來説,隨著市場的不斷成長,各種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的出現,交易技術也日趨複雜,非專業投資者單純進行股票操作本身就會處於絕對劣勢。因此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對於非專業投資者最佳的選擇是,將資金交給專業投資機構來打理。國外市場的經驗也顯示,投資者中散戶的比例非常低,他們更願意委託專業機構來為其進行理財。
主要成熟和新興市場,
期權進行風險管理和資産配置
從全球範圍來看,主要成熟和新興市場目前都廣泛採用期權來進行風險管理和資産配置。2010年美國期權業協會(OIC)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本土的607個投資顧問機構中,48%的投資顧問機構利用期權管理其客戶資産。其中,在管理資産規模超過1000萬美元的投資顧問機構中,使用期權的比例高達85%。美國、南韓、印度等市場,在股指期權上市交易後,現貨市場與期權市場的交易量均呈現出顯著上升的態勢。特別是南韓,1996年推出股指期貨,當市場還沒有來得及完善時,亞洲金融風暴就席捲而至。外資在股指期貨上不能鎖定股票市場上的潛在損失,於是大量抽逃。資本市場的不穩定加劇了實體經濟的急速下滑,股市急速下跌,投資者恐慌性情緒蔓延,最終使南韓成為自泰國之後,受災最嚴重的國家。1997年的金融危機令投資者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股指期權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的重要作用,這為股指期權産品在南韓的成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專家認為,國外股指期權市場的發展過程表明,期權可以盡可能地規避各種波動風險,給長線資金入市提供更適合的風險管理手段,更可以改善市場效率、改變頻繁買賣短期投機的投資生態。因此,我們有理由期待,在經歷了這場急跌風暴後,A股市場將會引入更多股指期權産品。
本版製圖 鈺珹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