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走出灰色地帶,“海淘”還有吸引力嗎?

  • 發佈時間:2015-08-12 03:29:35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徐蒙 任翀

  清早,從泰國進口的乳膠枕上起身,用義大利牙膏刷完牙,端起丹麥製造的咖啡杯,泡上一杯馬來西亞咖啡……這種“全球化”生活已經出現在上海市民生活中。據淘寶全球購最新發佈的《十年海淘報告》,上海是全國最愛也最會海淘的地區:成交筆數佔全國11.9%、成交額佔全國10.6%,均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

  海淘吸引著消費者,更吸引著經營者。阿裏研究院與埃森哲聯合發佈的《全球跨境B2C電商趨勢報告》 指出,2020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跨境B2C消費市場,中國跨境進出口電商將帶動全球跨境消費年均增速拉高近4%。業內人士預測,今年“雙十一”,電商們將集中在跨境網購上做文章。

  最近上海發佈的12條促進跨境電商發展意見,更為跨境網購添了一把火:發展意見為眾多處於“灰色地帶”的海淘業務打開通往“陽光下”的大門,光明正大地參與市場競爭。

  不過,“海淘”們願意接受政府拋出的橄欖枝嗎?陽光下的跨境電商,還能像野蠻生長的“海淘”那樣充滿吸引力嗎?

  “合法身份”的吸引力

  “從官方統計數據看,上海正規的跨境電商業務量不高;但在官方統計之外,每天都有海量的交易在發生。”上海市跨境電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那些海量的跨境電商業務,大多來自形形色色的海淘從業者:他們有可能是正在海外的留學生,也可能是頻繁往返境內外的空姐、導遊、商務人士;他們完成海淘的方式也不一樣:可能成立了小公司運作,也可能是個人借助第三方海淘平臺; 商品入境方式同樣多樣:既有通過國際物流公司轉運,也有“人肉”攜帶的……不論哪種,這些海淘從業者都談不上正規,遊走在境外消費“自用”和“交易”的灰色地帶。當然,也有不少消費者嘗試直接從境外購物網站下單,但在運輸、清關等海淘必要環節上,缺乏可靠的參考方式。

  所以,官方很早就希望規範海淘。

  去年,海關總署發佈56號文,可以説是我國第一次給予蓬勃發展的跨境網購“合法身份”。該文件中,最讓廣大海淘平臺、商家振奮的是對跨境電商主體的明確界定,即:境內通過網際網路進行跨境交易的消費者、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業務的境內企業、為交易提供服務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第三方平臺。

  但文件也指出,從事跨境交易的主體要取得“合法身份”,必須受到監管,即必須通過已與海關聯網的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交易。

  規模龐大的海淘從業者面對這條要求,産生兩種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這是給海淘行業戴上“緊箍咒”,過去野蠻生長中享受到的優勢將不復存在;但更多的認為,這意味著海淘業務可以走上正規、陽光、受到政府鼓勵支援的“康莊大道”,畢竟灰色地帶中享有的便利和低成本上不了臺面,也難言公平競爭,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

  在56號文出臺之前,受到官方認可的跨境網購行為,其經營主體往往是跨境電商,多指那些在保稅區或自貿區內試點的跨境電商,可能是一家企業,也可能是一個平臺。這些跨境電商通常採取保稅備貨的方式實現跨境交易,也就是説,先將可能收到消費者歡迎的境外商品採購到保稅區內,完成銷售後,再按照政府要求進行納稅清關。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在於,消費者下單時,境外商品往往已經到達境內了,所以只要幾天時間就能完成清關和境內物流配送。

  相比之下,海淘總會遭遇“等候時間太長”的抱怨。業內人士介紹説,大部分海淘商品都靠飛機運輸,路途上花不了多少時間,耽誤的時間主要在海關清關環節。但這並非海關的原因。上海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負責人王鵬解釋:“沒有電子化的查驗和徵稅手段,依靠人工,不可能縮短清關時間,由於多數海淘不向海關登記業務資訊,就不可能打通電子化的綠色通道。”

  所以,時間和效率成為海淘“合法化”政策出臺後最受爭議的部分。

  海淘從業者認為,與海關聯網、取得合法身份後,會受到條條框框的約束。比如,報關手續要比一般的郵件包裹多提交各種表格、增加各種審批程式,從而讓海淘週期更長。

  但在跨境電商推動者看來,吸引海淘從業者轉向正規化的“殺手锏”,正是時間和效率。“目前上海接入海關公共平臺的正規電商,可以擁有全國最快的通關時效。”上海跨境電商辦公室介紹,上海的目標是讓跨境電商的速度向國內普通電商看齊,而不是現在長達十天半個月的‘海淘時效’。”

  從某種角度看,海淘走向陽光、變成正規的跨境電商,實質是接受監管、透明運作的過程,換來的是效率提升、時間縮短。顯然,願不願意換,商家需要計算成本高低、思考得失多少。對於消費者,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速度,自然值得期待。

  繞不開的“稅”字

  稅,是海淘繞不開的話題。

  上海武定路458號洪安大廈,是海關駐郵局辦事處。每天工作時間,這裡都會排起不短的隊伍,等待領取包裹的人們,有的交頭接耳,有的悶頭在手機上查詢自己會被徵收多少稅費。

  過去,海外發來的郵政包裹,多是親朋好友寄來,數量有限,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裏,辦事大廳不怎麼繁忙。然而,隨著海淘興起,每天進出上海口岸的國際郵件包裹多達數十萬件,即使海關進行比例極低的抽檢,也會發現海量未經完稅的物品。

  海淘的買家等待送貨到府的日子總是很難熬:一來時間久,二來怕收到的不是包裹,而是一份來自郵局的包裹領取通知。“十有八九,是通知你去海關窗口補交稅費了。”資深海淘買家劉小姐説。

  不管是正規跨境電商,還是灰色的海淘,涉及的稅費主要就是我國的行郵稅,全稱叫“旅客行李、個人郵遞物品進口稅款”。郵路、快遞或者保稅備貨的方式,只要是跨境交易且物品價值在1000元人民幣以下,海關都只徵收行郵稅這一種稅費。行郵稅按物品類別不同,稅率分為10%、20%、30%、40%和50%五檔,但稅費在50元以下的物品免稅。而傳統一般貿易中進口商品價格,不僅包含10%-30%的關稅,還需要繳納進口和銷售環節各17%的增值稅。對於大多數商品來説,行郵稅顯然比關稅加增值稅低得多。

  雖然行郵稅已經比一般進口貿易具備明顯的稅費優勢,但在魚龍混雜的海淘行業內,實際情況更為複雜。“網站上寫著包郵包稅,其實行業內都知道,包稅部分是有水分的。”海淘行業從業者告訴記者,許多需要繳納行郵稅的物品,報關時會做低價格,企圖逃避稅費,以降低銷售者的成本。之所以這會成為海淘行業“潛規則”,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鑽海關查驗的空子,畢竟每天海量郵件包裹等待通關,僅靠海關的人力,不可能一一查驗。

  “即使被要求補稅,也由消費者買單,對賣家、平臺和物流方幾乎沒有影響。因此,行走在灰色地帶、獲取額外的利潤,對商家來説幾乎沒有風險。”業內人士認為,這也是目前部分海淘平臺和物流方不願接入公共平臺、不願走在陽光下的最主要原因。

  法律界人士認為,海淘從業者以做低價格試圖逃避支付行郵稅,本身就涉嫌違法;對消費者來説,又是不履行承諾的違約行為。許多海淘商品承諾包稅,意味著稅款已經包含在商品價格之中,但消費者海淘後被要求補稅,除了交稅後和海淘賣家或平臺交涉,在交稅時則完全無處説理,也沒有任何法律法規可以保護消費者。因為那是郵寄進來的個人物品,對它的交易過程,監管部門沒有任何記錄,無從監管和追查,也不可能擔任評判者。

  鋻於現狀,業內人士提出將海淘商品郵路納入監管視線,因為海淘選擇最多的物流途徑,也是監管最困難的環節。所以,讓海淘大軍走出灰色,離不開郵路途徑全程與海關公共平臺對接。在上海最新出臺的跨境電商12條中,也在全國首次提到鼓勵通過郵路、快遞實現跨境零售業務,推動郵路逐步納入跨境電商服務試點。如果試點成功,這將為帶動海淘大軍走向陽光打開關鍵之門。

  主力軍該選哪條路?

  上海跨境電商12條發佈後,跨境電商公共平臺的負責人王鵬,一下子成了業界的熱門人物。

  採訪期間,他還接到一家大型房企的諮詢電話。王鵬感嘆,他沒想到房地産這個和商業沒有直接關係的行業,也有做跨境電商的打算了。

  “近期和我們接洽,想接入平臺的上海非電商企業很多,大多是國企。”王鵬列舉了一長串名字,其中有的想利用海外資源自營,有的想搭平臺,有的想做物流。

  國企在此時想進軍跨境電商原因顯而易見:海淘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出於大型國企的謹慎和守規矩,不可能去涉足“灰色地帶”。因此,有轉型需求的國企,最需要能讓跨境電商走在陽光下的平臺。

  但轉型需求還不足以推動跨境電商真正壯大。王鵬認為,跨境電商行業要真正壯大起來,主力軍還必須依靠電商企業本身。

  “發展到現在,電商已經具有了非常高的門檻,每一筆交易達成的背後,需要高昂的引流成本。”王鵬指出,跨境電商的門檻比普通電商更高:一是跨境電商得具備境外貨源組織能力,所以如今大的電商都開始在海外圈地備戰; 二是跨境電商需要國際供應鏈的組織能力,但該領域的專業人才又是稀缺資源。所以,熱情高漲、期待借船出海的傳統國企雖然能為行業注入新鮮血液,可已經身處行業內的電商態度,更需要關注。

  “喜憂參半。”淘寶上一家海淘店舖的負責人張婷的態度代表了很多個體海淘從業者的心聲。喜的是像她這樣的小店有望“陽光經營”,憂的是不知道政府提供的到底是不是“順風車”。

  張婷的小店主要銷售來自英國的母嬰産品,與很多“人肉”代購的小海淘店不同,張婷和她在英國留學的表妹在英國註冊了公司,爭取到部分品牌的代理權,有專門的倉儲、物流合作方,繳稅清關基本遵守法律要求。所以小店經營至今,收益總體比較穩定。

  不過,隨著跨境電商發展,張婷覺得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大的電商平臺都開始做跨境母嬰消費,還有許多專業母嬰平臺,他們的實力還是很厲害的,能燒錢、能壓價,小店的成本卻是死的,優勢越來越小。”所以,對能夠與官方的平臺對接,張婷還是有所期待,希望能借助政策環境力量,在清關速度等方面為小店增添優勢。

  但她也有很多擔心:一來自己的小店在國內不是企業,官方的平臺是否能接受像她這樣的個人電商,她不知道。二來接入平臺,是否會增加成本也讓她擔心:“很多大的跨境電商平臺也在網路小電商資源,但他們的管理費、推廣費很高,我們承受不了;如果政府平臺也要收費,那麼就算讓我們去,也得再盤算一下。”還有,她擔心接入平臺會面對更多的條條框框:“我們這樣的小店還提供代購服務,消費者可以根據境外網站內容要求我們下單,所以我們店裏産品範圍有一定的變化,會被限制嗎?”此外,還有稅的問題:“現在我的個體網店是不納稅的,接入官方平臺,如果被要求納稅怎麼辦?”

  程先生是一家已經借助第三方跨境電商平臺經營的商戶,他對上海跨境電商12條的期待更多一些:“目前,全國設有自貿區的地區都在鼓勵跨境電商,給出很多政策吸引企業落戶。上海提出的設想很好,但細則還不明確。對企業來説,到底是接入這家平臺還是那家平臺、到底把保稅倉落在哪個地區,還是要看政府部門給出的具體操作是不是對企業胃口。”對於他的問題,上海市跨境電商辦公室給出的答覆是,隨著“12條意見”發佈,上海將在更多區域內建設跨境電商示範園區,也會通過各種線下支援的方式幫助跨境電商企業落地。

  不論是張婷還是程先生都覺得,“海淘”的明天肯定不是野蠻生長。市場越大,關注度自然越高,來自政府部門的管理和規範措施也會日趨明確。只不過他們希望,自己的未來是主動“擁抱陽光”,而不是被動地“曬在陽光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